Think of FM 96.3.

最近想寫一篇《解憂雜貨店》的心得。作者大家都知道,不用再多嘴。這次儘量不劇透(儘量的意思,您應該懂…),為了讓讀者能有時間溫習一下,畢竟大家都要忙於工作,所以文章會在復活節(請記得在那神聖的日子裡與親友好好相聚)之後七日再刊出。謝謝大家。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文只許滿十八歲年齡者閱讀。

尚未滿十八歲的小朋友,真的很抱歉,過幾年再歡迎光臨。

按照慣例,本文透露劇情,讀者請先閱讀過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再決定是否瀏覽。

 

 

 

 

有讀者來信想討論《挪威的森林》,真傷腦筋哪。這部長篇小說在日本銷售遠超過1,000萬冊,台灣單單時報二版(譯者賴明珠,分上、下冊)就已發行40萬套(80萬冊),如果把時報初版合印本(上、下冊合印)的11萬冊、可筑版合印本(譯者林少華)7萬冊以上還有故鄉版(譯者劉惠禎、黃琪玟、傅伯寧、黃翠娥、黃鈞浩)5萬冊以上(初版口袋書分上、中、下三本發行三刷,再版合印本二刷以上)通通算進來,合計超過100萬冊。而中國大陸包括上海譯文版與漓江版(譯者皆是林少華)合計超過250萬冊。這麼驚人的發行量,再加上網路上相關中文資訊超過90萬筆,很猶豫還能補充什麼與眾不同的見解。姑且先提供一個小小意見,閱讀小說的適合年齡有點類似葡萄酒的品嚐年份,有的要趁鮮,有的需要熟成。例如《紙牌的秘密》(喬斯坦.賈德,JOSTEIN GAARDER)的主題是探索自我,適合國中生閱讀,等到大學再看會覺得有點遲了。《豐臣公主》(萬城目學)訴求情感的珍惜與守護,最佳的閱讀年齡也是國、高中階段。對正處在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們正經八百地說教,恐怕只會被當作空氣般漠視甚至遭遇敵對吧。但是如果鼓勵他們閱讀《豐臣公主》這類融合懸疑、熱血、幽默與情感等元素的動人故事,相信在滿足閱讀樂趣的同時,更能讓青少年們從中體會人際間情感維繫的重要性。然後如同破蛹而出的蝴蝶一般,使自己從情感的依賴者蛻變為情感的守護者。《空之境界》(奈須蘑菇)不只是愛情冒險小說,更傳遞了未來福音(希望),作者為生命存在的意義提供答案,但是形同沒有給答案。自己的人生可以是「宿命」與「懦弱」,讓「起源」(基因,過去【原本】的我,境界式)操控「心志」(現在的我,式);也可以是「自我救贖」與「勇敢」,堅信「心志」終能調伏「起源衝動」(我執)。無分自力或他力,自己的未來,決定權是在個人手上。因為《空之境界》故事內容涉及物理學、哲學、宗教學、心理學與神話傳說等知識,所以大學生閱讀才能夠獲得較明確的領悟。如果太早看《空之境界》,可能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而形成感受鈍化,以致造成排斥感。就算不會拒斥,待日後上大學時再重新閱讀,新鮮感也已大大的降低,使閱讀的樂趣打了折扣。至於《挪威的森林》(村上春樹),我老實說出感想,書中關於性愛的描寫有點h,超討厭渡邊那傢伙,簡直像隻那個那個的兔子。我雖然讀過幾遍,但有好幾頁都是快轉翻過。憑良心講,真該把他歸類為十八禁,誠心建議還未就讀大學的小朋友千萬別好奇閱讀(好奇足以殺死貓,小心變成潘朵喵)。這可不是偽衛道人士的無病呻吟,只是要強調「每部經典小說各有其適合閱讀的年齡」。自《挪威的森林》於1989年在台出版以來(最早的是故鄉版,並未取得版權),一直就有那個小說與經典文學的兩極看法互相拉鋸著。總之,《挪威的森林》屬於那類不宜在捷運車廂裡公開閱讀的小說。但是話說回來,故事裡隨處俯拾如詩般的寫實風格,使得這部小說即使面對像整個世界的雨一會兒下在草原,一會兒下在森林那樣的雜沓褒貶,還是能夠躋身經典文學的殿堂。例如男主角渡邊徹自敘回憶十八年以前的往事,他是這麼描述:

十八年という歳月が過ぎ去ってしまった今でも、僕はあの草原の風景をはっきりと思いだすことができる。何日かつづいたやわらかな雨に夏のあいだのほこりをすっかり洗い流された山肌は深く鮮かな青みをたたえ、十月の風はすすきの穂をあちこちで揺らせ、細長い雲が凍りつくような青い天頂にぴたりとはりついていた。空は高く、じっと見ていると目が痛くなるほどだった。風は草原をわたり、彼女の髪をかすかに揺らせて雑木林に抜けていった。梢の葉がさらさらと音を立て、遠くの方で犬の鳴く声が聞こえた。まるで別の世界の入口から聞こえてくるような小さくかすんだ鳴き声だった。その他にはどんな物音もなかった。どんな物音も我の耳には届かなかった。誰一人ともすれ違わなかった。まっ赤な鳥が二羽草原の中から何かに怯えたようにとびあがって雑木林の方に飛んでいくのを見かけただけだった。歩きながら直子は僕に戸の話をしてくれた。

譯成中文(參考時報,賴明珠版):

就算在十八年歲月之後的今天,我依然能夠清楚地回想起那草原的風景。連日的輕柔細雨將夏天的積塵沖洗滌淨,山林的表面顯得格外青翠鮮明,遍野的芒穗搖曳在十月的風中,細長的雲跡(※)被急凍緊貼著蔚藍天頂。晴空既高且遠,持續凝視時會覺得兩眼酸疼。微風吹過草原,輕輕拂動她的頭髮然後穿過雜木林。樹梢的葉子沙沙細響,遠處傳來幾聲狗吠,那聲音聽來微弱而模糊,彷彿置身在另一個世界的入口似的。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聲響。耳邊聽不到其他聲音,眼前也沒遇見任何人。只看到兩隻鮮紅色澤的鳥兒像是受了驚嚇,從草原中竄起再飛向雜木林。一邊走著,直子一邊跟我說起那口

※譯註:細長的雲係指噴射飛機的高空凝結雲。一般的浮雲高度較低,不會「緊貼著」藍天。1960年代,日本已經引進噴射機用於貨運及載客。196910月,飛航國際線有日本航空的道格拉斯DC-8;國內線則有全日空的波音727。直子療養期間住在京都北山的「阿美寮」,那草原就在附近,正位於當時噴射機往返東京國際機場(RJTT)與福岡機場(RJFF)的飛行航道區。1969107日星期二中午,天氣晴。玲子姊、直子與渡邊三人從「阿美寮」徒步前往草原旁的牧場,途中經過一個荒廢的村落,可能是以70年代初期因炭業蕭條而廢村的「大見(Oomi)集落」為原型。附帶一提,當時渡邊帶去山上閱讀的小說是托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1955年)的《魔山,Der Zauberberg》,內容敘述漢斯·卡斯托普偶然到阿爾卑斯山的某間療養院,意外地發現山裡的人都生病了。後來他回到外面的世界,驚覺外面世界的人病得更重。所以〈Ch6〉玲子姊才會驚訝地說:「幹嘛故意帶這種書來這種地方!」讀者如果有興趣,可以Google搜尋一下日本自行車車友やまタヌキ(山狸)部落格文章〈京都国道477 大原~百井の激坂を越えると、そこは…〉裡的京都市大原百町百集落(距離「阿美寮」假想地【非峰定寺】最近的村落)相片,請注意天頂的飛機雲。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劇照/新海誠的動畫常會出現村上春樹小說的經典場景。p.s.新海誠動畫的台灣中文版由銘成(普威爾)或悅鈞(曼迪)代理。  

京都百町位於古洛北,鞍馬的北方,鞍馬是古代傳說天狗和魑魅魍魎的居所。鞍馬、花背與百井一帶的茂密森林裡自古以來常發生孩童與路癡「神隱」(かみかくし)的事件。所謂「神隱」是指他們在森林中迷失,找不到回家的路,自此人間蒸發像是被神明藏了起來。村上巧妙地讓故事結合了日本人耳熟能詳的妖精傳說(fairy tale,童話)卻不露出半點跡象。村上在受訪中不止一次提及原本打算把這部小說取名《雨の中の庭》(將於20135月底上映的新海誠導演的動畫電影《言の葉の庭》,單從片名就可以想知與村上春樹的關聯性)《雨の中の庭》引用法國象徵派(運用想像創作而非實地印象創作)音樂大師阿希爾-克洛德•德布西(法語: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1918年)的《版畫集〈Estampes〉》鋼琴組曲第三首《雨中庭園(Jardins sous lapluie)》,日文翻譯《雨の庭》,描寫德布西的家鄉,法國南部城鎮(可能是坎城)的庭園雨景。該曲係取材改編自兩首法國童謠《我們再也不去森林裡了〈Nous n'irons plus au bois〉》與《睡睡,寶寶,睡〈Dodo, l'enfant do〉》,童謠內容恰好吻合前面提到的日本傳說與《挪威的森林》故事內容

此外,《挪威的森林》具備日本自然主義文學(Japanese Naturalism)訴求思想解放,強調個人主義,回歸自然本性的許多特徵。比方說露骨、真實與自然的情境描寫;渲染情慾的本能;近似自我告白,將自己難以啟齒的荒唐行徑袒露在讀者面前,「就算因此被討厭也沒有關係」。幸而村上適切地添加寫實主義文學(Realism)的要素:寫實、抒情(抒情寫景和表現青春洋溢的氣息如第一章〈回憶〉篇、第三章〈螢火蟲〉篇)、反省(傷感自己力量的不足,如第八章〈初美〉篇)與自覺(自我從中領悟並學習到什麼,如第十一章〈不寂寞的葬禮〉篇),使得《挪威的森林》呈現出與《人間失格》(太宰治)截然不同的清新風貌。所以專業書評普遍都將《挪威的森林》歸類為寫實小說,村上春樹也曾自評《挪威的森林》是100%的寫實小說(後來講談社正式出版時修正為100%的戀愛小說),而不是日本自然主義小說。或許村上的忠實讀者對於本文硬要把村上和日本文學扯上邊覺得「差勁」,畢竟村上自己說過「想脫離這種文化(指日本文化),覺得這種文化很無趣 、…」。不過,讓我們客觀地想想,一百年後,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的學生在上「文學史」課程時,村上文學應該放在那個位置?不可能歸類於「西洋文學史」吧。從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與村上春樹三者的作品可以輕易地判別出這三位文學大師創作思維的差異性。川端即使擷取了西洋文學的菁華,也要擇善固執地轉化成日本傳統文學美的表現方式;村上則是明顯的對極立場,雖然吸收了日本文化的特色,但是不論文體或素材,都得詮釋成西洋文學的樣式;而大江則是「曖昧地」介於兩者之間。

p.s.《魔山》〈Der Zauberberg〉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或譯保羅·湯瑪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年-1955年)的長篇作品,最值得欣賞與學習的精華是在作者敘事寫景的文學技巧。托馬斯·曼模仿歌德《威廉‧邁斯特求學記(或譯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的教育小說體材,透過男主角漢斯·卡斯托普的視野,描述在他短暫人生的最後幾年中那一段經歷與體悟。藉由瑞士山中的療養院(病院)象徵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文明的縮影,作者以冷靜沈鬱的筆調批判當時的社會現實層面,整篇故事融入教育的意味,讓讀者瞭解由於人們各擁立場所製造的矛盾與衝突,終將使人類文明像七彩顏料混合摻攪一樣地走入黑暗虛無。在這部巨著中,不同背景的故事人物各自秉持不同的主義,有人道主義、自由主義、民主主義與人文主義、享樂主義與資本主義、無政府主義、極端主義(包括國家民族社會主義、軍國主義與恐怖主義)、浪漫主義和愛國主義(男主角漢斯,某種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等,他們全都因緣際會地相聚一起,由於籠罩在死亡與疾病(肺結核)的陰影之下,迫使這些人消極度日,等待死亡的同時,開始積極思考人類存在(活著)目的是什麼。他們無所事事,終日繁複辯證各種思想(對思想的執著也是一種病態),這些病人(知識份子)探索的主題如同人類生活百科全書般涵蓋種族、宗教、文化、政治、醫學、科學、心理學(佛洛伊德學說與超心理現象)、哲學、藝術、音樂和文學等包羅萬象的各種文明活動。漢斯身陷在山裡,彷彿受到魔力誘引,與這些人長期相處,理想被現實剝奪,意志也跟著消沈。後來嫵媚大方的舒夏夫人讓漢斯在黑暗中看見一綫光芒,幫助漢斯恢復健康,可惜那光芒旋即消失,身邊的友人們相繼死去或是離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漢斯像是突然領悟到什麼似地,毅然離開山中療養院,從軍投身戰場,戰死之前的遺言是「愛將在這場世界性的大屠殺中誕生。」讀者閱讀《魔山》時應該抱持謹慎嚴謹的態度,要知道《魔山》這部小說本身就是一座「魔山」,稍不注意就可能使自己落入文學陷阱,迷失自我。托馬斯·曼在《魔山》的故事裡,藉漢斯的觀點提出「非對立性二元認知論」來解析生老病死等生命課題,例如「生與死」、「健康與疾病」等。漢斯的看法是必須經歷疾病與死亡,才能真實領悟何謂健康與生活。他覺得:「葬禮非常能陶冶人;有人若是覺得需要提升,我總認為他應該參加葬禮,不是上教堂。」「非對立性二元認知論」明顯是以康德的「認識論」為基礎,惟論點更向主觀意識偏移。讓我們回歸到康德的「認識論」,康德認為認知(自覺或救贖)的關鍵取決於「我」到底相信(信仰)什麼?「我」追求(愛)的是什麼?《挪威的森林》裡的渡邊徹愛的是直子,可是直子死了,於是渡邊和玲子姊為直子舉辦的「不寂寞葬禮」就成了渡邊邁向自覺(救贖)之路的契機。如果某人信仰的是  耶和華,那麼他在教堂(教會)找到救贖(自覺)的可能性較大。再者,如果某人相信的是自然科學,那麼他的自覺(救贖)之道或許就在實驗(研究)室裡。無論如何,「非對立性二元認知論」可能帶給村上春樹極大的啟發,所以《挪威的森林》裡渡邊才會在〈ch2〉及〈ch11〉重複提到:「死不是生的對極,而是存在於生之中。」村上以這個理念作為核心,架構出整篇《挪威的森林》,也表現在小說的封面設計上(正確的印刷應該是上冊紅底綠字,下冊綠底紅字,解說文字是白色,只有兩色或三色,沒有其他顏色)。小說的〈後記〉中,更可以發現村上春樹進階提昇上述理念(將該理念反轉),賦予「重生」一種全新型態的詮釋。

「愛情」的起源可能是「幽玄」,或是「虛無」。如果科學家能發明一種極精密的逆滲透過濾儀器,把「愛情」裡的「金錢」、「性」成分完全濾除,我很好奇,那殘存剩餘的「愛」究竟會有多少,會不會比淘盡河沙後顯現的純金還稀有呢?或許科學家對於分析愛情毫無興趣,懶得理出答案,我們只能換個方向,從愛情小說中尋找。在此我誠摯推薦三部愛情小說,我把祂們(因為是「神作」)稱作「尋愛三部曲」。首部是新海誠的《秒速五厘米》〈秒速5センチメートル-a chain of short stories about their distance-〉(動畫更勝小說),第二部是費茲傑羅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第三部就是本文的主題。《挪威的森林》故事從相隔十八年歲月之後的回憶展開,用時而輕快幽默,時而孤寂哀傷的自敘口吻,娓娓道出「我」(渡邊徹)在1966327日星期日(p.s.與直子第一次相遇。)至1970109日星期五p.s.陪玲子姊去上野車站,搭乘上野-青森的夜行寢台特急列車。)之間經歷的一段塵封情殤,寫實描述男孩失去所愛之後的那種寂寞孤獨的失落感,引發無數讀者共鳴。以下摘錄Ch3〉渡邊釋放螢火蟲那一段作為參考。

螢が飛びたったのはずっとあとのことだった。螢は何かを思いついたようにふと羽を拡げ、その次の瞬間には手すりを越えて淡い闇の中に浮かんでいた。それはまるで失われた時間をとり戻そうとするかのように、給水塔のわきで素速く弧を描いた。そしてその光の線が風ににじむのを見届けるべく少しのあいだそこに留まってから、やがて東に向けて飛び去っていった。

螢が消えてしまったあとでも、その光の軌跡は僕の中に長く留まっていた。目を閉じたぶ厚い闇の中を、そのささやかな淡い光は、まるで行き場を失った魂のように、いつまでもいつまでもさまよいつづけていた。

僕はそんな闇の中に何度も手をのばしてみた。指は何にも触れなかった。その小さな光はいつも僕の指のほんの少し先にあった。

譯成中文(參考時報,賴明珠版):

等待許久螢火蟲才飛了起來。像是想到什麼似地忽然振翅疾飛,瞬間之後已經越過扶欄飄浮在黯淡的夜空。牠似乎想挽回失去的時間,急促地在水塔邊劃道光弧,短暫地逗留一會兒,眼見那浮光被風浸沒,隨即向東飛去

螢火蟲消失後,光的軌跡仍舊縈繞在心底。我閉上雙眼,那淡微的光芒,彷彿是無依的遊魂,在厚重的黑暗中徘徊不已。

我數度試著往黑暗裡伸出手去,卻什麼都碰觸不到。那微光始終是在手指稍前一點的地方。

p.s. 1970年代日本國鐵(現劃分歸屬東日本旅客鐵道【JR東日本】)上野-青森的夜行寢台特急列車包括有1.寝台特急「はくつる」(HAKUTSURU,白鶴):經由東北本線,22:00自上野出發,隔日7:05抵達青森,需時9小時05分(1970年夏時刻表);2.寝台特急「ゆうづる」(YUZURU,夕鶴):經由常磐線、東北本線,23:00(另一班19:40)自上野出發,隔日9:46(另一班5:10)抵達青森,需時10小時46分(另一班9小時30分,1970年夏時刻表);3.寝台特急「あけぼの」(AKEBONO,曙、黎明):經由東北本線、高崎線、上越線、信越本線、羽越本線、奥羽本線,1970101日才剛從上野-秋田延長為上野-青森,22:05自上野出發,隔日10:20抵達青森,需時12小時15分(19721月時刻表)。

《挪威的森林》可能是一部「私小說」(一種日本自敘文學,「私」(わたし)是「我」的意思,舉凡自傳小說和半自傳小說都算是)。村上春樹則認為是100%寫實小說,堅決否認屬於「私小說」,村上深受歐美文學影響,從不用日本文學類型或屬性來描述自己的作品。不過在〈後記〉第二點有提到「這本小說是極個人性的小說。」關於《挪威的森林》〈後記〉,村上可能模仿推理小說手法留下一些線索。可是線索好像被貓兒撥亂,處處打結的毛線球,費了一番功夫才得以理出頭緒,為了不讓讀者落得如我一般快瘋掉的下場,試著以較符合邏輯的形式呈現,用QA的方式整理如下。事先聲明幾點:一、以下純屬個人臆測,大多數應非事實。二、《挪威的森林》小說內容是引用取得合法版權的時報版中譯本,譯者是賴明珠 ,ISBN97895713400672006220刷(20032版),本文只有少量援引以資佐證,不涉抄襲盜用,無商業用途,相關版權仍屬原創所有。三、村上春樹對於讀者各種缺乏事實根據的偏鋒異想通常以「偶然的一致」、「對該段情節毫無印象」回應。

Q1:《挪威的森林》中提及許多音樂,有何用意?

A1:村上的作品離不開音樂和世界名著。由於害羞、自我的個性使然,因此借用音樂題材抒發某些作者不方便在故事中直接陳述的情感,所以音樂在《挪威的森林》裡有懷想和紀念的象徵意義。例如故事中時常提到的巴哈(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1750年)「賦格曲」(英:fugue,德:fuge),是一種複式對位樂曲,村上春樹藉此反映男主角渡邊徹曾經親身經歷的悲歡歲月,特別是那一段青澀酸甜,並且刻骨銘心的戀愛記憶。如果將每個人的人生比喻成各自獨立的旋律曲,那麼當兩個人(或是兩人以上)彼此交會時的複式和弦,比方說共譜戀曲等情感交流,那就是「賦格」。再舉另外一個例子,故事最後渡邊在夜晚的上野車站外打電話給小綠,綠平靜地問他:「你,現在在哪裡?」渡邊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答,只能機械式地重複那個問題,然後像隻發條鳥般在那個不確定地點的中央不斷呼喚著綠。許多讀者對於這齣結尾場景有不同多樣的解讀,村上後來在受訪中提示,可以試著在玲子姊與渡邊為直子舉行「不寂寞葬禮」的51首歌曲中尋找解答。村上特別點出其中兩首披頭四的歌曲,分別是第12”Nowhere Man”(無處可去的男子),內容描寫失落的男子不知何去何從;以及第49” Eleanor Rigby(All the lonely people)”伊蓮娜‧瑞比【那些孤獨的人們】),內容描寫孤獨的人們寂寞一生,得不到救贖。《挪威的森林》〈Ch11〉的終場劇情與〈Ch1〉的開場劇情是互相對應的,以抒情的寫實方式表現渡邊「舊慮雖已拋,此心仍飄盪」的失落感。渡邊心中有一部份的「心」已經隨著好友Kizuki和直子的死而永遠失去,留下「空洞」。必須在往後的人生裡,由自己和身邊活著的夥伴共同將它重新填補充實,連同死去和失去幸福的友人們的份一起加起來快樂活下去。渡邊後來一改過去那個那個的生活態度,積極規律地度過每一天(相關資訊請自行Ja.Wiki,關鍵字是「村上春樹」),好像《鐵達尼號》(Titanic)蘿絲(Rose DeWitt Bukater)的男生真實版,渡邊認為這才是「重生」的意義。也有可能「空洞」無法彌補,甚至變成「黑洞」,最終將自己的生命吞噬掉,如同故事中直子的境遇。以我個人的看法,當初應該頒個正式的文學賞給《挪威的森林》(該小說榮獲1988年新風賞,但那是書店新風會表彰「年度暢銷小說」的獎項)。可惜大多數的評審或許太忙,沒有閒工夫去確實體會作家的創作原旨。再加上愛情‧寫實小說的「無奇」框架結構,很容易讓人忽略箇中蘊含的深意。

p.s.《挪威的森林》的劇末場景是否令讀者聯想到片山恭一2001年出版的愛情小說《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世界の中心で、愛をさけぶ〉。

Q2:故事中直子的生日與忌日分別可能是在哪一天?

A2:〈Ch3〉渡邊徹自敘「四月中旬直子二十歲了。我是十一月生的,因此她比我大差不多七個月。」……「直子生日那天是雨天。」……「窗外繼續下著雨。」……「到了早晨(隔天)雨停了。」渡邊所說的「四月中旬」是指19694月中旬,參考日本氣象廳氣象歷史資料,東京地區在19694月中旬只有416日下午至417日上午下了整夜雨,深夜凌晨部分地區更降下雪雹。四月中旬的晚降春雪在東京氣象紀錄中非常罕見,最近的一次發生在2010年,也是417日。依據上述資料,可以推定直子的生日可能是416日星期三,天氣陰時有雨(曇時雨)。

1969416日同時也是渡邊與直子的第一個親蜜紀念日,而直子的忌日是在1970826日(〈Ch11〉玲子的口述)。1970108日星期四玲子姊和渡邊一起幫直子舉辦一場不寂寞的葬禮,從此以後渡邊為了實踐諾言,將直子以既死且生(重生)的形式永遠地記憶在心底,於是在直子的生日和忌日之間又產生了一個重要紀念日,1221,接近聖誕節(裝飾聖誕紅,代表色是)的前夕,19691221日和1969416日相隔248天;和1970826日也是相隔248天。1221日恰巧就是《挪威的森林》〈後記〉提到十幾年以後村上春樹在南歐(希臘米克諾斯島)開始撰寫這部小說的日期。小說內容或許會虛虛實實,但作者的〈後記〉是本文的延續,絕對是嚴肅地記錄著和寫作目的有關之重要訊息。他在〈後記〉第二點是這麼說的,「對我來說我只希望這部作品能夠凌駕我這個人而存續下去。」對照〈Ch1〉「……懷著敲骨吸髓的心情盡我所能繼續寫完這篇文章。為了遵守和直子約定的諾言,我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請你不要忘記我。記得我曾經存在過。」哦!對了。讀者還可以把書架上那本2011年出版(村上2010年完成,相隔1970年整整40個年頭)的《村上春樹  雜文集》拿起來看一下封面,在鼠兒身邊,安西水丸畫的Mizu兔左耳上有直子的註冊標記:髮夾。

p.s.日本高校學制是每年41日至隔年331日,就讀年齡則以41日為基準日。村上春樹的出生年月日是1949112十二支(じゅうにし)屬牛(うし)與他同年級同學的出生年月日一般介於1948年4月1日至1949年3月31日。村上於1967年3月自兵庫縣立神戶高等學校畢業,19684月就讀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專修(學科),期間出現一年時間差在那個年代是很平常的事。故事中渡邊的生日是在11月(小說總章數也是11),技巧地掩飾那個時間差問題,之所以這麼設定應該是為了保護友人Kizuki和直子的隱私。或許讀者會想說,如果要保護隱私怎麼還寫得鉅細靡遺啊。這是「他傳」小說的特色,從許多跡象顯示,《挪威的森林》的創作原意可能是(類)傳記(故用抒情寫實紀傳文體),非指作者本人的,而是紀念渡邊徹曾經愛過,或者應該說始終讓渡邊深愛著的那個女孩。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由講談社於19879月分上、下冊出版,最初推商業版精裝本,兩色書封是由村上春樹本人設計,當時首版書腰同樣分別用上冊與下冊,書名字體顏色正好相反,上冊與下冊,其餘宣傳字體則是色。〈Ch2〉渡邊自敘「196717歲的五月夜晚捕捉了Kizuki的死,同時也捕捉了我。」渡邊對Kizuki之死的深刻記憶是「鋪了色絨氈的撞球台、色本田N360和課桌上的花,…」村上曾解釋選擇極端對比色是為了呈現直子與阿綠兩者間明顯的對比。直子是死的象徵,而阿綠則是生的象徵。《挪威的森林》劇場版在日本東京首映禮上,飾演直子的菊地凜子和飾演小林綠的水原希子也各別身著色和服登場。這部小說甫上市即造成轟動,首版很快銷售一空,後來講談社再版時為了應景即將到來的聖誕節,特意將書腰改用金色裝飾。當年日本女孩流行把此書當作耶誕禮物送給男友,在這層意義上現今日本許多夫妻是受到這本小說a little help的。由於村上那時候不在國內,這項變更並未事先徵詢他的意見。後來村上在朝日新聞社2000年出版的《對了,去問問村上先生 282個大疑問〈そうだ、村上さんに聞いてみよう〉》中清楚表達反對使用金色書腰的立場,而講談社在改推文庫本時從善如流,取消金色書腰,應該說是將書腰完全取消了。不過講談社的商業版和文庫版初版(2012新版已改成全2卷)都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居然將上、下冊拆開販售,如此一來,小說裡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走出死亡才能重生」、「死不是生的對極,而是潛存在生之中。」就被抹消了。這裡稍微說明一下,以《挪威的森林》的厚度來看不需要分兩冊,分冊只會增加印刷成本,所以村上堅持分冊,應該是有其象徵性。

Q3:故事中渡邊第一次遇見直子的日期是什麼時候?

A3:〈Ch2〉渡邊自述「第一次遇見直子是高中二年級的春天。」……「下星期天要不要做雙對約會?我女朋友上女子高中,…」剛認識Kizuki時他就這麼說。推測渡邊第一次遇見直子可能是在1966327星期日,剛好和《挪威的森林》〈後記〉提到十幾年以後村上春樹在羅馬完成這部小說的日期相同。《挪威的森林》原文《ノルウェイの森》,是《Norwegian Wood》的日文音譯(其實是誤譯),依據講談社提供的村上「正式」說法,取材自那個時代的一首流行樂曲,即英國搖滾天團披頭四(The Beatles)於1965年發表的"Norwegian Wood (This Bird Has Flown)"。而最早引進日本發行披頭四專輯的「東芝音楽工業」(即後來的「東芝EMI」、現在的「EMI音樂・日本」)一開始就把”Norwegian Wood”翻譯成「ノルウェーの森」,基於小說家的浪漫,以致他沿用這個美麗的錯誤。 ”Norwegian Wood”是披頭四專輯《橡皮靈魂〈Rubber Soul〉》中第二首歌曲,日本於19663月正式發行,製作人高嶋弘之後來承認當時是個誤譯,原本打算採用直接音譯,但顯然ノルウェーの森」唸起來比較詩意好聽。19663月在村上春樹心中,可能有很重要的紀念意義。

村上挑在希臘、羅馬撰寫這部小說是非常巧妙的地點選擇,從〈後記〉第三點的描述,讀者可以瞭解那絕非理想的寫作環境。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是十四世紀-十六世紀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義大利文:rinascimento)的主要學習標的,「文藝復興」是指以古典文化為標準,對當代文化重新審視與淬鍊,「Renaissance」原意是「重生」,也是《挪威的森林》下冊的故事主題。村上撰寫《挪威的森林》時,放棄比較慣用的超現實主義(Surréalisme)文體,而改採當時日本的主流文學-寫實主義(Realism)文體,其實也是一種「村上文藝復興」。所以村上選擇希臘、羅馬應該不是單純地「想以度假的心情從事寫作」。有一種說法,《挪威的森林》前一個作品《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世界の終りとハードボイルド・ワンダーランド〉獲得谷崎潤一郎賞,擔任評審的大江健三郎建議《冷酷異境》若用寫實主義文體會更出色,大江是出自善意,評審總要說說意見,要不然評審費拿得有點心虛。大江提供一個絕妙點子,現實世界用寫實手法,異想世界則用超現實手法,這觀念對所有文學作家一體適用。還可以再作延伸,比方描寫未來用超現實,現在和過去則用寫實手法。但是對極重視個人主義的作家而言,這種意見明顯干涉創作自主。觀賞者能叫達利Salvador Dalí把畫作的某部分畫得更寫實點嗎?雖然美術與文學兩者間不能完全相提並論。總之,大江的建議可能因此激發村上的雄心。在《巴黎評論‧作家訪談Ⅰ》,村上於2004年受訪時說:「如果我堅持寫超現實的小說,我可能會成為一位邪典作家。可我想打入主流,所以我需要證明自己有能力寫現實主義小說,這就是為什麼我寫了那本書。……」(後面的口氣有些那個,我不想摘錄,還是讓村上春樹在我心底永遠像是大學時代的渡邊徹,只是一個靦腆、稚氣、純真又癡情的男孩,保留那份熾熱的無垢憧憬吧。)

p.s.

1.在1990年代,村上被問及這部小說的書名時,常推說是出版社決定的,但講談社從未證實。後來賴明珠(時報版村上春樹文學叢書的譯者)與葉美瑤(當時是時報出版主編)於2003114日專訪村上春樹,村上親口承認書名出自村上夫人的建議。如果屬實,那麼村上夫人真的很像古靈精怪的小林綠。深諳 ”Norwegian Wood”內情(共同作詞者保羅‧麥卡尼的官方說法才算數)的讀者一定能瞭解我的意思。小說書名用披頭四的”Norwegian Wood”,象徵意義大於真實含意(與其評價村上是超現實主義文學大師,不如詮釋為象徵主義文學大師較為客觀),關注焦點甭放在歌名或歌詞上,況且書中刻意編排避開歌詞部分。劇場版居然讓玲子姊唱出歌詞,害我下巴差點脫臼。還有一個關於《ノルウェイの森》的趣聞,與村上春樹同是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的井伏鱒二學長(《黑雨〈黒い雨〉》的作者)於1971年(村上在校期間)出版的隨筆散文小品,書名叫《早稲田の森》〈早稻田的森林〉,是取自早稻田大學的校歌歌詞。

2.村上春樹最推崇的美國作家法蘭西斯·史考特·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大亨小傳》的作者)逝於19401221日。

3.披頭四樂團第八張專輯“派伯軍曹的寂寞芳心俱樂部樂團(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曲目第二首歌名是“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請參考〈後記〉第三點,提到有誰幫他完成這部小說,表面上是感謝披頭四,但暗中則是向他的朋友們致謝。渡邊可能以這張專輯紀念直子的生日,詳見〈Ch3〉。至於紀念初次相遇的歌曲呢?當然,就是“挪威的森林” 。

4.村上2002年《海邊的卡夫卡》〈海辺のカフカ〉與2005年《黑夜之後》〈アフターダーク〉皆運用現實世界-寫實手法,異想世界-超現實手法此類平行模式。《海邊的卡夫卡》獲得2006年世界奇幻獎(World Fantasy Awards)。《黑夜之後》相較之下沒有那麼成功的主因還是在於劇情,或許可以嘗試在後段加入驚悚、救援場景,比方妹妹綠  瑪麗目擊白川而遭挾持。姊姊直  惠麗夢中感應,撥電話至Denny’s餐廳尋找妹妹,聯絡上高橋(村上夫人的本姓),並將夢中印象告訴高橋,請高橋援救妹妹(惠麗處於夢遊狀態)。因為缺乏明確的犯案跡證,警方並未積極介入調查,高橋只得求助於薰。薰聯合「阿爾發城」周邊幾家旅館,過濾數十卷影帶,詢問計程車司機之後,終於鎖定歹徒行蹤。薰與高橋還有中國男於是展開一場驚險刺激的凌晨救援行動,藉由惠麗透露的關鍵線索在千鈞一髮之際救回瑪麗,中國男選擇不私下報復(只K幾拳)而將白川及犯罪證據送交警方,為了保護不方便作證的受害中國女子,瑪麗決定暫緩留學事宜,挺身作證控告白川。因為瑪麗神情相當疲憊,警方特地先送她回家休息,待隔日下午再回警視廳補作筆錄。在家門前,瑪麗跟高橋約定過幾天再去Denny’s餐廳吃雞肉沙拉和烤得咖啦咖啦、酥酥的土司,由她請客。援救過程中瑪麗被挾持的場景是用惠麗的夢境以超現實手法描寫。故事最後又回到原著路線,獲救的瑪麗回到惠麗的房間,鑽進被窩裡,擁著還在睡夢中的姊姊一起安靜入眠。~The End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式於白鷺城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講談社文庫本與尖端文庫本/配合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尖端尺寸與字體均較大   

俯瞰風景/式     

《空之境界》是我誠摯推薦一生必讀的小說之一,既是一本動作冒險愛情輕小說,也是一部嚴肅討論自我救贖的福音寓言。作者是天才型小說家奈須蘑菇(奈須きのこ,音同茄子與蘑菇),原創人設插畫則是奈須的好友武內崇繪製,這部傳綺派神作最早發表於199810月至隔年世紀末5月間的「竹箒」(可能意指魔術師的座騎)同人社團網頁(最初的標題名稱是《空の境界式》),當時奈須年僅25歲。《空之境界》原先在2001年是以同人誌刊物發售,後來由日本文學出版巨擘講談社在2004年正式印行商業版(精裝本,或稱硬皮書),分為上、下兩集,國內平裝中文譯本則由傑克魔豆在2005年至2008年代理出版,譯者是翻譯多部台灣角川知名輕小說的廖嘉信。之後隨著劇場版在2007年至2009年之間陸續播出,專業影評均給予正面評價,更創造多項日本動畫影史賣座紀錄。講談社在2007年為配合動畫化,順勢將小說改版為文庫本(平裝小書,或稱口袋書,價格較低且易攜帶),分為上、中、下三集,和之前的商業版(包括台灣魔豆版)最大不同處,主要是訂正幾處小錯誤,例如有些時間點及小川公寓配置圖等。不過,講談社文庫版的公寓配置圖修正後還是出了小錯,台灣尖端版亦跟著沿用(詳見尖端版中冊p183),上圖住家應為3F~10F。由於公寓配置圖在《矛盾螺旋》一章是個關鍵,所以提出討論一下,奈須在這裡玩了一次難解的「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劇場版/沒法玩這招,所以直接說明了),該配置圖其實是描繪《矛盾螺旋》事件開始前,臙條巴一家人從入住直到1998年5月,公寓電梯處於停用維修狀態,當時的原始設計圖。後來電梯開始使用,該電梯包括其側的螺旋形樓梯已經被動了手腳,電梯在未開放的二樓位置旋轉,自三樓以上,電梯轉了180°變成門朝南,如圖一所示。而螺旋樓梯則像火箭鉛筆一樣(作者拿蒼崎橙子的年紀開個小小玩笑)被往上頂,使得各層樓梯口的位置與電梯門一樣改變。此外,其他的些微差異包括:排版改為單排,字形較大(台灣尖端版),更適合閱讀;還增加幾幅武內崇的新插畫與書籤;以及各集篇末分別多了綾辻行人、菊地秀行與笠井潔三大懸疑推理小說作家的解說加持,原來的商業版上、下集都是笠井潔解說(台灣魔豆版沒刊出),比較奇怪的是,文庫本中集篇末的解說缺少了傳奇小說大師菊地秀行一向獨到的洞察力,解說傳奇故事是秀行的強項之一,對於中冊出現的三大奇幻主題:伽藍之洞(空洞?是幸福吧)、矛盾螺旋(救世者與死滅者立場的矛盾轉換)以及荒耶對式說的一句話:「——正視那股黑暗,回想深藏心底的名字」(我是誰),原因不明地,秀行並未多作詮釋,真想見識大師施放的花火呀。秀行破題談到「孤獨」,顯然地,當代推理小說評論專家,負責解說下冊的新本格大師笠井潔送到嘴邊的油豆腐給叼走了(《忘卻錄音》/黑桐鮮花說過的日本諺語)。至於最後來個「一面觀賞著……」,那是秀行習慣的結語方式哦,是期許讀者延伸閱讀該書的意思。秀行觀賞之《化身博士》是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年-1894年)的代表作,描述善惡並存的人性與雙重人格(兩儀式是複合人格,與雙重人格本質不同,詳見《空之境界〈下〉〈空之境界〉》☯+與DID在世人眼中可能難以分辨)。《空之境界》文庫三集版的國內平裝中譯本代理權改由尖端取得,並在2010年依序出版,譯者是擁有翻譯多部尖端、東立輕小說經驗的鄭翠婷。

圖一 小川公寓3F~10F配置圖(修正)  

奈須的《空之境界》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流暢帥氣的情境描寫、華麗唯美的詩意語彙及蘊意深遠且對白幽默的隱喻用詞,另外最為特別的就是「詭計性敘述」(正確的說法應是「敘述性詭計」,但是為了與「時序性敘述」對照,以下均以「詭計性敘述」稱之),綾辻行人在《上集》篇末解說裡對此有極精彩之見解,所謂「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即是作者運用自敘、倒序或遮蔽等非詐欺性(魔術)手法,使讀者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並且讓讀者自己將故事的真相掩蓋掉,所以是能為小說製造懸疑緊張氣氛的重要元素。《空之境界》的「詭計性敘述」包含兩大特色:

一、不按順序出牌:例如前四章時序錯亂,而且第一至第五章中的各節編排也不是平鋪直敘;如果進一步將章節依照時序性與邏輯性重組(時序性敘述),如表一所示,與原著章節(詭計性敘述),如表二所示,再試著把小說中第一至第七主要章節搭配隨著時序遞升之音符,兩者之間互相比較時,可以發現表二「詭計性敘述」的編排方式會產生較強的節奏旋律。

《空之境界》章節  

        接著,請讀者觀察第五章各節的編排,本章可以分為三個劇情路線,包括:A、主路線:矛盾螺旋,臙條巴路線(在目錄中,第五章的標題明示臙條巴在本章的關鍵角色);B、螺旋矛盾,黑桐幹也路線;C、邪惡魔術師荒耶宗蓮與科尼勒斯‧阿魯巴路線,各節標題與路線屬性整理如表三所示(請特別注意奈須將各節次編排符合時序性)。《矛盾螺旋》係由主路線佈局主題,其餘兩個插曲路線循著主路線彼此螺旋纏繞,構成《空之境界》最氣勢磅礡的一章,這種節次排法並非「詭計性敘述」,而是文學作家描述多路線故事時所採用的「迴旋曲」(Rondo,或稱「輪舞曲」)模式。能讓情境更為活躍生動,使讀者明確地感覺到高潮迭起的劇情發展,進而增添閱讀小說的盎然趣味。(延伸欣賞J.R.R.托爾金《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p.s. 平尾隆之監督的《矛盾螺旋》劇場版,嘗試在原著的迴旋曲模式之外,加上時序錯置的「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我覺得算是成功的,在我心中應該是《空境》系列動畫中的最佳影片,但這是主觀認定。該劇場版不論原創劇本、藝術、攝影、視效、配樂、音效與剪輯各方面均屬上乘之作,可是在日本沒有獲得任何動畫賞或推薦獎項,顯示大多數專業影評並不欣賞迴旋加詭述,這樣疊床架屋的作法。因為會使得劇情益趨複雜,減損流暢感。

表三 第五章 矛盾螺旋之節次編排_迴旋曲式     

《空之境界》的「詭計性敘述」另一個特色:

二、刻意翻牌與蓋牌:故事中的人物會各據立場,各說己話誤導讀者,最大的疑問是兩儀式渴求殺人的意志,究竟是出自於織?還是式?抑或是另有起源?答案應該以最後末章《空之境界〈下〉〈空之境界〉》兩儀式給黑桐幹也的額外獎賞為準。此外,故事中深感困擾的是某些訊息交待不清,以致形成資訊空白。例如199883日未來視少女瀨尾靜音與黑桐幹也兩人中午一起在Ahnenerbe咖啡廳用餐後,靜音基於善意提醒黑桐有關他的未來預言,黑桐後來曾經泰然自若地向臙條巴與式提及這件事,預言的真實內容卻要等到2008年《未來福音》在C74同人展會場正式發表,讀者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黑桐是有所隱瞞。閱讀第五章《矛盾螺旋》時,原先不解為何黑桐在小川公寓要做出近乎自殺的愚蠢行徑,之後他歷險未死理應慶幸,但臉色有時卻顯得陰沈,這個謎團終於有了答案。黑桐當然不是擔心自己的安危,他顯然是以自己的死亡當作指標,只要自己還活著,代表式的苦難尚未結束;反之,或許犧牲自己,就能讓式不再受傷。所以「願意為式而死」,不只是臙條一人哦,但是黑桐一直將這份愛的心意埋藏心底,始終未曾向式表明。

為什麼奈須要刻意讓真相如此曖昧不明呢?奈須當然沒被玄霧皋月附身,不至於惡作劇地整人為樂;《空之境界》也絕對不會像Kuso Game般惡搞讀者。想瞭解奈須的創作動機,或許可以從整體事件發生的地點略知一二,《空之境界》的場景構想藍圖是日本東京地區,奈須藉此虛擬出一個城市叫做東京都觀布子(みふね)市,日文的「觀布子」與「三舟」同音,而「三舟」係源於佛教偈語「一月三舟」,典故是取自《華嚴經疏鈔》卷十六:「……。譬猶朗月,流影遍應,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見月隨南,向北者見月隨北,停舟者見月不移。……」經疏是以月喻佛,以三舟譬為修行者的機緣領悟。如果加以引申,三舟就是指讀者們的機敏與悟性,明月則是《空之境界》,《空之境界》的本質未曾變化,但是因為讀者的觀點立場各異,對故事的感想與心得自然不盡相同。此外,武內崇與奈須早期共組的同人團體TYPE-MOON(型月)也和「一月三舟」同義,意指無論觀者知覺月型輪廓是三日月還是滿月,月的本質並不會因此而有改變。

所以空境裡運用「詭計性敘述」的終極目的,可能是計劃將讀者們當作同人作家來訓練,奈須嘗試解構故事的完整性,再讓讀者自行拼湊重組,由讀者自己填補缺片,期許能從自我領悟中獲得全新不同於作者原意的創作心得。至此,讀者們說不定已經靈光一閃,奈須該不會是在――?!應該猜對了!「理解」、「解構」與「再構」產生型質轉化(文學靈感的昇華),奈須「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的本質是一種「傳綺文學煉金術」。換個角度看,奈須的《空之境界》就是根源之兩儀式(境界式),而讀者們則是式,不過請放心,如果讀者看不懂《空之境界》,奈須絕不至於威脅說要「殺了你哦」。

當然凡事正如太極一樣,有好的一面也就有壞的一面。奈須的「詭計性敘述」並不是毫無缺點,畢竟大多數人是抱持著放鬆的心情閱讀輕小說,需要絞盡腦汁,費心推理的作品可不一定會讓人期待,於是有讀者些微地埋怨看不懂,從尖端文庫本三集遞減的發行量(講談社日文文庫版也有類似情形)客觀分析,顯示看不懂的人可能不在少數,我就是其中之一,不懂又不是丟臉的事,讀者們也可以試著依照表一「時序性敘述」的章節順序閱讀,抒解中了詭計而矛盾螺旋的腦袋。「詭計性敘述」的另一個缺點,就是閱讀過程需要大腦的理性分析,於是感性的能力受到相對拮抗,對於劇中人物之間情感的互動較不容易產生共鳴認同感,這在閱讀偵探小說時,還不至於產生隔閡,但是面對《空之境界》的複雜劇情,即使奈須輔以華麗夢幻的浪漫場景,雋永如詩的心境描述,讀者們似乎仍難於領會幹也與超能女們之間的純真感情,所以有些空境同好們常圍繞在鮮花、未那的不倫愛戀話題上打轉。暗黑血泊創傷系作家虛淵玄也曾公開表示,會對奈須蘑菇滿懷敬意,全是因為鮮花的關係!這可能只是少數妹〤容疑者的真心告白。本部落格的宗旨是想告訴喜愛《空之境界》的讀者,請別因為花園裡盛開著薔薇與百合,看似錦簇熱鬧而流連忘我。這名為《空之境界》的文學魔術聖殿裡,每個房間都有許多美味豐盛的精神靈糧,大家一起來享用吧。奈須主人(Master,大師)不在這兒,於是偷偷幫大家開了一扇小門,請進。

殺人考察 (後)/式    

附註:

1.本部落格不是阿卡夏記錄(Akashic records,所以發表的文章謬誤在所難免,請當作墊腳石甚或踩泥墊,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請隨意吧。阿卡夏(Akashic)梵文原意是「普天」,她的別名是「第五元素」,即宇宙萬物與時空紀錄的原始碼。由於物理學的演進,有些科學家認為揭開神秘主義的面紗,阿卡夏記錄應該就是指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未完全實證)的希格斯粒子(或稱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那是宇宙(物質世界)最原始的質量粒子沒有自旋,內部角動量為零,可以藉由交互作用使所有基本粒子獲得質量,是時空與力場的起源,也就是「第一因(first cause) 」。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主要任務就是要探測希格斯玻色子,或是「量子場論」學者所謂之希格斯場,不過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願用100美元下注打賭找不到(有趣地,霍金站在純科學立場,更認為天堂與來世是弱者畏死自欺的童話故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利昂·馬克斯·萊德曼(Leon Max Lederman)則將希格斯玻色子稱作「上帝的粒子(God particle)」,該別稱是源於古希臘理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觀察物體的移動,曾提出假設:「凡是運動的物體,一定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如此往上追溯,則必然存在「第一推動者」,他將之命名:「第一因」。神學家聖湯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在其著作《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援引「第一因」假說,發表「五路論證(Five Ways)」以證明  耶和華的存在(聖湯瑪斯認為「第一因」即是  耶和華)。(延伸閱讀丹·布朗【Dan Brown】小說《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

《忘卻錄音》/玄霧皋月對黑桐鮮花說他曾探求到阿卡夏記錄,亦即到達根源漩渦。而從玄霧與式的對話:「……我的能力只能從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來獲得資訊,但妳卻可以看到接下來的路會通往哪裡呢……」,似乎他對根源漩渦並沒有全般瞭解(式內在代表的暗黑虛無僅是根源漩渦其中一個境界)。由於玄霧總是少根筋(「再確認」功能障礙),他的談話內容仍須存疑,玄霧只是個失去自我又自以為是的可憐傢伙罷了,倒不至於說謊。因此,雖然無法確定玄霧是否能碰觸神的領域,但很明顯地,他已經比其他魔術師達到更深的層次。這故事暗示著,玄霧即使被引領到根源漩渦,終究還是玄霧,可別天真地認為能脫胎換骨變成黑桐(兩人姓氏的日文讀音一樣,但人格天差地遠)。心靈的淨化不假外求只能依靠自己。

 2.《空之境界》(羅馬音:Kara no Kyōkai),最初的書名是《空之境界式》,但是這形同掀開底牌,並不符奈須的風格,所以改為現行版本,書名的「空」(kara,日文假名:から),有兩種含意,一是表象含意:「虛空」,與其相關地,出現在《空之境界》最初同人版封面與之後講談社各冊目錄的英文副標題:「…….is nothing id, nothing cosmos」譯作「……無我,亦無我所」,或譯「……我空,世間空」,意指「肉體的我與物質的世界均為流轉無常;而我與包容我的世界,其內在本質實無分別」,語見《中阿含第6經》,宗教家釋迦牟尼藉以闡明「空性」,物質依存於時間維度才會有生、滅,不侷限於時間維度者即使剎那存在亦等於永恆。正如同《矛盾螺旋‧下》/式提到有某個人(應該是指黑桐幹也)堅定地說:「人生就是為了不遺留任何東西。(詳見尖端版中冊p385;魔豆版下冊p112)一般人並不能感知「 」為何物,釋迦牟尼真的沒給超脫時空,非生非滅,始終自在的「她」命名(數百年後,大乘《般若經》系列為「 」採用具象名詞「空」,梵語Sunya),佛陀(Buddha,意指「如實覺醒的聖者」,釋迦牟尼的稱號)畢生甚少對修行者談論他所認知的「 」之境界,僅南傳《律藏〈大品〉》1:5-6記載,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曾說:「不死之門已經開啟,凡具耳者悉得聽聞,你們應當生起信心。」以及,南傳《自說經8:1》/釋迦牟尼罕見地回答:「……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以費米子組成的普通物質形式存在);非無窮空間(不侷限於3維空間維度)、非無限意識(非由幻想所活化的東西)、非空無一物(非不存在)……非此世、非彼世、非此彼二世、非日月之界(不侷限於時間維度)。」並且,佛陀以「諸佛之境界無須思惟」來提醒修行者,深究根源只會徒增挫折、狂亂(詳見南傳《增支部》4:77,不建議參考北傳《增壹阿含第18經》,因為此段內容變改)。所謂「 」,量子物理學家稱之為「第五維度」,The 5th Dimension,或稱「額外維度」(Extra Dimensions),仍屬未經實證的假說。依據「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整合(萬有理論),簡單地描述就是:「一種具有能量的額外空間維度,該初始型態能量分佈形成人所能感知的時空四維結構」。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宇宙初始時應該只有一種交互作用 (能量),後來才「分化」成多種形式,所以應該可以導出一個力學方程式能統一解釋現世所有可觀察的交互作用。可是物理學家卻發現依據現知的時空四維模型建立之量子理論並無法同時適用於重力與磁力(皆自然界四種基本交互作用之一)演算。物體質量愈大,則作用力亦愈大,因此巨大地球對鐵塊的引力(地球的重力) 應該強過小小磁石對鐵塊的磁力,但是現實情況卻是相反,間接顯示第五維度存在的可能性,因為有一部份重力似乎「神隱」了。「超弦理論」據此假設「重力子」 不同於其他粒子,屬於一種「閉弦」,所以會「隱身」至扭曲的額外維度。「第五維度」假說是西奧多·卡魯扎(Theodor Franz Eduard Kaluza18851954於1912年發表,他注意到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式自四維時空模型改寫增加第五維空間時,其方程式組可以同時適用說明重力(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式)與電磁力(馬克士威場方程組),假設「廣義相對論」是目前科學對宏觀世界的「最佳詮釋」(它的確是),那麼世界或許存在著人無法感知的額外維度瑞典理論物理學家奧斯卡·克萊因(Oskar Klein18941977於1926年對「第五維度」再提出一個構想,他認為「第五維度」並存於現有的四維時空裡,只是因為太小了,所以人類無法感知。而且,科學家們多次實驗驗證「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也發現粒子永遠處於「晃動」狀態,亦即粒子的位置與動量(質量×速度)一直改變,顯示微觀的時空被粒子扭曲了,換個角度說,也可能是「隱藏的維度」使得微觀時空「凹凸不平」。「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另外還指出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準度與「光子」能量有密切關係,薛丁格方程式進一步將粒子的「晃動」狀態視為一種波函數,該函數在時間上的演化同樣證明與能量(或類似的東西,例如「場」)有密切關聯,這些證據均導向「隱藏的維度具有能量」的可能性。哈佛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麗莎·藍道爾Lisa Randall)的研究團隊在進行核分裂實驗的過程中,意外觀察到某些微粒憑空地消失,藍道爾因此參考「第五維度-卡魯扎-克萊因理論(Kaluza-Klein. (KK) theory)」於1999年提出假設,在現實世界裡或許隱藏著微小的額外維度。很奇妙地,式「直死之魔眼」所看見萬物的「死線」依照前述假說,可以解釋為現實科學無法觀察到的維繫萬物存續之微能量軸線。而科學家絕大多數抱持著「科學實在論」,但弔詭的是,量子物理學家宣稱:「因為世界是由『作用於無窮維度的希爾伯特空間的連續算符場』(人『看』不到的『希格斯場』)所構成,所以DNA、夸克、電子、光子真實存在!」「膜宇宙論」藉由黑洞觀測數據更衍生假說:「你我認知的世界其實是宇宙邊緣二維曲面資訊的全像投射!」(頗有「萬物皆空」的禪意)佛教修行者不同於科學家的唯物觀點,改由身心體悟的層面試圖瞭解真理,他們相信藉由行深禪定,可以主動感應到(照見)「 」的表顯特性,即是「空性」,進而證悟「 」的本質。根據佛教《小空經》、《大空經》的記載,「空性」隱含"nothing"與"everything",「非存在」與「存在」,「出世寂滅」與 「入世包容」的雙重觀,此處不說「圓融」二字,因為「圓融」係源自於「大佛頂首楞嚴經」,該經譯者明顯援引道家「太極」思想,雖然是一體兩面,考量不令讀 者把佛、道混淆,故避免使用。《空境》目錄的英文副標題中所謂「id 」係心理學名詞「本我」,奧地利猶太裔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年-1939年)的人格理論假設人格涵蓋「本我」、「自我」及「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三部分,分別代表著肉體感官的原始人格、知性人格與理性人格,彼此互為影響制衡。此外,佛氏認為「意識」表層之下另外潛藏著某種意識運作,稱之「潛意識」。而屬於潛意識的「本我」是人類慾望和衝動的起源,意義上接近佛教唯識論的「末那識」。人雖然無法感知潛意識層的「起源」(「末那識」),可是一生行事卻深受「起源衝動」影響。關於「起源衝動」,《雜阿含第68經,〈滅觸經〉》/釋迦牟尼明示超脫輪迴(矛盾螺旋)的首要「滅諦」就是滅斷「觸」(十二因緣之一),這個「觸」是指「我執」,或稱「起源衝動」,也就是「末那識的產物」。唯有「起源覺醒」(自我救贖、原罪赦免)才能夠「滅觸」,釋迦牟尼更對修行者解釋,即使是和最後一位親自度化的弟子須跋陀羅,佛陀也是這麼說的:成就真正覺醒(巴利語:Sammā-sambodhi,音譯為「三藐三菩提」,知、行、願相應體悟)的方法是信受奉行「八正道」(亦稱「戒、定、慧三學」),意義上與天主教教義讚許的「七種美德」相近。基此,讀者們應該能逐漸領會奈須創作《空境》第三章可能想表達的某些寓意。《痛覺殘留》/淺上藤乃因為「人工無痛症」(「無我」 )而強制閉鎖了感覺機能、情緒反應及超能潛質(「滅觸」),但是蒼崎橙子直斥藤乃的兩位父親作法失當,式與黑桐幹也則用一模一樣的勉勵語句,善意提醒藤乃:「會痛的話,就要喊疼。」還有,依據釋迦牟尼總集畢生思想的最後遺教:「諸行無常,人當自強。可以進一步解析「空性」。詳見《長阿含第4經,〈遊行經〉》,巴利語:Handa 'dani bhikkhave amantayami vo: Vaya-dhamma sankhara; appamadena sampadetha.直譯是:嗯!現在,我告訴各位受戒的修行者:「存在的事物,終歸幻滅;精進不放逸,恆自持定成就正覺)。該遺教也同時釋疑了人類「行善」,包括「惡性善用」的真諦。「行善」是為了許自己一個美好光明的未來。「善」,巴利語kusala,原意指「利益」,最初的意思是「割香茅草敷座」【有助於修行 ,才不會鬱鬱得「志」的說】。請試著讓想像隨時間暫且回溯到兩千四百餘年以前,在末羅族人(跋耆族的一支)的拘尸那揭羅城外,娑羅雙樹下,那一夜,大地悸動,百花飄零,釋迦牟尼入般涅槃(「 」之境界)前僅以簡短一句話勉勵修行者。遺言的內容提到:萬物諸法雖存在卻無法常住,終必壞滅,矛盾螺旋(苦集迴圈)也是同樣地,一旦成型(存在),就必然會崩毀,故說「諸行無常」;既然矛盾螺旋可以打開,那解脫之道又在哪裡?釋迦牟尼是這麼認為的,過去於現在已逝無法改變,可是未來於現在此時還未存在,人於當下(現在此時)的奮勉不懈可以正面影響未來發展,矛盾螺旋因此能夠解脫,故說「人當自強」(奈須的座右銘就是:「人類皆強大。」即可能意指「人類具有左右未來的能力 )。《未來福音〈未來福音 Mörbius ring〉》/式殺掉炸彈魔倉密的未來視時,也有說出與前述相似的理念(1998年8月3日上午11時33分許的時間點,式於「現在」殺掉【reset】了「未來」)從物理學觀點,如果將虛數時間(實數時間的假想「分身」,讓時間維度虛擬成另一維空間)導入理察·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的「宇宙多重歷史理論」,所呈現的「時空圖」將會是無限個「未來相」,之後各歷程路徑相互抵銷,只留下一個「現在相」,證明「即使時空的演化本於一大勢所趨,但是未來仍有無限可能」 。再者,霍金與潘洛斯於1968年發表的「奇異點定理」真正指出的是:我們置身的這個時空區域,必定聯繫著過去(或許也聯繫著未來)另一個時空區域。烏克蘭裔美籍物理學家亞歷山大·維蘭金(Alexander Vilenkin)也在1982年提出相關假說:『宇宙是自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無」中誕生的。』nothing」是「id」與「cosmos」的終結也是起始,在循環不息的永恆生命裡,人應該更謙卑地學習審思與反省,以尋求內心和平與安樂之道。其餘有關內容,請參考本部落格兩篇【《伽藍之洞》/喀巴拉(Qabala)教徒的王冠(Kether)】及【《矛盾螺旋》/阿賴耶識與式的奇幻夢境】。至於另一個「空」的內在含意則是「」(日文假名から有「虛空」與「殼」等含意),引申為故事的主題:「人偶」,人是神作的人偶,依《聖經〈創世紀〉》的記載,神創人有其積極光明的目的。太初時的創世七日,神先用五天半精心佈置這個世界。第六天稍晚,神在最後按照自己的形象與樣式做了人,讓人管理世界。第七天因為一切美好,已經夠了,神於是滿足地休息一整天。但是人後來偷吃了知善與惡的果實,忘卻了圓滿包容的心,相對產生了分別與缺失的人格(罪的起源),從此不再是完人(希伯來語:שָׁלוֹם‎讀音:Shalom,後來成為「平安」的問候語),反成了罪人(sinners,是宗教意涵的名詞,意指人不完美,甚或有罪【sinful】),以致於遠離伊甸(人間樂土)。其餘相關內容請參考本部落格一篇【《俯瞰風景》/自殺的理由】。所以《空之境界》與書名的英文副標題:〈the Garden of sinners〉是彼此關聯輝映的,讀者們請試著推想「境界」是與那一個英文標題字對應。「境界」日文假名:きょうかい,也有「胸懷」、「教會」等蘊意而「境界」原係佛教用語,意指「自身證悟真理的程度」。例如佛教論述唯識思想的《楞伽經》第一卷:「……善法集為身,證智常安樂;……一切諸如來,自證智境界。 ……」)可能讀者們都已發現:——英文標題太「白」,少了朦朧感。嗯,那幾個字是給西方人看的,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困局,世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

即使不完美(sinners),也要勇敢追求美好(Garden)。」或許,這正是奈須藉由《空之境界》想傳達給讀者們的未來福音。相隔近十年之後,類似的福音思想在2008年發表的《未來福音〈02_daylight_October, 1998-〉漫畫》/蘑菇與崇透過《俯瞰風景》未曾露面的禮園受害少女安藤由子勉勵淺上藤乃與宮月的話:「就算多痛苦,也請相信世界綺麗。」再一次地出現。漫畫中敘述由子是在1998年夏末(8月底,應該是8月27日)喪生,所以她很可能就是第八名受害者,至於橙子於8月28日提到往後三天內會再增加一人,是指●●●●。

The Garden of sinners is nothing id, nothing cosmos.人間伊甸即是空之境界。是死滅暗黑的虛無【nothing】,或是美好光明的未來【everything】,端視人選擇哪一條道路。)

俯瞰風景/式與伽藍之堂人偶   

p.s.《空之境界〈下〉〈空之境界〉》/黑桐幹也提到:……據說人類是由三種要素組合而成的生物——精神、靈魂以及肉體。若是精神棲宿於大腦,靈魂棲宿於肉體,那麼,……(詳見尖端版下冊p359;魔豆版下冊p395)。黑桐的說法應該是依據是佛教釋迦牟尼解釋人類苦集迴圈形成的十二因緣(Twelve Nidānas)理論,其中「識」屬十二因緣第三因子,或稱「業識」,佛教唯識論稱「阿賴耶識」,佛教中觀學稱「空性」,佛教禪宗稱「法眼」,《聖經》稱作「靈」(希伯來語ruach,《奧義書》稱「阿特曼」(Ātman,最深層的自我,有時修行者也用梵語的VijJapti),超心理學稱「靈魂」(Soul, or apparition),部分無神論則認定是荒誕且缺乏科學證據。而「名」(Nāma)屬十二因緣第四因子之一,《聖經》稱作「魂」(希伯來語nephesh),心理學稱「精神」、「意志」或是「心」(包括意識層與潛意識層)。還有,「色」(Rūpa)同屬十二因緣第四因子之一,在此係指「肉體」,佛教唯識論認為「肉體」亦有人格,稱之「末那識」。佛教用語「識」很容易與心理學名詞「意識」(Consciousness)混淆,「識」的巴利語:Viññāa,梵語 :Vijñāna,原意是「了別」、「智慧」,令人聯想到《聖經〈創世記〉》裡人類原罪起源-分別善惡樹的智慧果實若是指「識的原型」梵語則用VijJapti,原意是「信息(訊息)」。雖然大多數巴利語佛學研究者認為Viññāa即指Consciousness,但釋迦牟尼明確提到「識」(Viññāa是在「名色」(Nāmarūpa,人的身、心個體)之前形成,解讀成「意識」(Consciousness)似乎不盡合理,所以有的學者翻譯為「藏識」(Hidden consciousness),比Consciousness好多了。《忘卻錄音》/玄霧皋月在對決時告訴式:「……請放心因為―――即使妳想忘卻,那段紀錄也已經確實地錄製在妳身上了。」(日文「記錄」,中文當作名詞時慣用「紀錄」。詳見尖端版下冊p141;魔豆版下冊p230。)釋迦牟尼使用「識」這個名詞,應該是要強調其「記錄」的特性,一切緣成(緣起)造作(即指諸「行」,巴利語:Sakhāra,十二因緣之第二因子),都將被如實「記錄」下來,進而影響未來發展。當然啦!佛教中觀學特別注重「假名設施」,提醒不要對任何名詞字義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必須嘗試去瞭解該名稱背後隱含的本質,宗教學的「靈魂」應該絕對不同於大家常在靈異驚悚片中看見的場景。不相信「轉世說」的霍金曾提出「p維膜-黑洞理論」,在《胡桃裡的宇宙》一書中霍金敘述黑洞可視為在時空額外維度中兩片p維膜的相交接痕,有關黑洞內在態的資訊則儲存成p維膜上的波。粒子(人由粒子構成)掉進黑洞(物理學的根源漩渦)的過程,就像是閉弦撞擊於一片p維膜,激起波動,當波動聚集將導致p維膜部分剝離,形成一個新的閉弦,這形同自黑洞放射出一個新粒子,而該粒子仍會「重現」原粒子的資訊。《伽藍之洞》/蒼崎橙子篤定地告訴黑桐幹也:「…即使重生為截然不同的人,她依然是兩儀式。……薔薇不論怎麼栽種,還是會長出薔薇。即使孕育的土壤與水分改變,也不會長成其他花朵。」(詳見尖端版中冊p41;魔豆版上冊p221。)或許物理學者、宗教家與小說作者都是在描述著相同的真理,只是各自解析的面向不同而已。相不相信靈魂的存在,それは…あなたが決めることです(這應該由你自己決定,仿家政婦三田的語氣)。敬請將無謂的爭論拋諸腦後,以純文學角度欣賞小說作品。總之,釋迦牟尼認為識(靈魂)、名(精神)與色(肉體)是彼此輾轉依扶相生(詳見《雜阿含第288經》),如果讀者們要將之視為superego, ego and id間的關連性,我也絕對100%沒意見的。為了讓更多的讀者理解《空之境界》故事中隱藏之機靈巧趣,不得不冒著引發反感的風險,寫了不少廢言贅述(真的是必不得已哦),例如,根源之兩儀式(境界式)顯然同樣地深愛著黑桐幹也,藉由上述佛教教義,我們可以理解境界式與式兩者互為影響,境界式對幹也由 「恨」轉「愛」的過程引人遐想。境界式就是「 」,其實沒有「心」,不過這麼描述比較簡單易懂。或許更貼切地說,「境界式」應該是:「……無心」(......and nothing heart),亦「無無心……」(......not nothing heart),《空之境界》第2及第7章,《殺人考察(前)》與《殺人考察(後)》這兩章的英文副標題,取源自中國唐朝黃蘗希運法師的《傳心法要:卷一》(其英文版用「no-mind」表示「無心」,但那應該是「無念」的意思),黃檗乃是開創曹溪南禪門臨濟宗的義玄法師的師父。哦!回頭講境界式,許多讀者都想知道她後來究竟怎麼了?奈須早已將答案 ……

3.奈須蘑菇(なす きのこ),字義中可能暗示著故事人物設定的軸心思想,我認為作者是過於自謙,但深怕讀者囿於表面的解讀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在此就不討論了。

4.奈須蠻喜歡在書中開自己玩笑,舉三個例子:《俯瞰風景》/黑桐說:「……挺像三流(廉價)小說的。」(日文:三文小説,是輕蔑小說內容低俗不值的習慣用語,連橙子也同意黑桐的看法喲。)另外,《矛盾螺旋‧下》臙條巴說:「什麼嘛,這不就跟廉價(三流)恐怖片一樣了嗎?」(部分原文:安物のホラー,安物意指廉價貨、次級品,日本習慣用「安物のホラー映画」描述「具備勇奪金酸莓實力」的恐怖片。)還有,第五章《矛盾螺旋》/臙條巴提到是住在小川公寓405(410)室,奈須可能拿自己開了一個玩笑,因為位於東京都某區,「竹箒」辦公室所在的那棟大樓就叫小川。讀者們要不要猜一猜「竹箒」是在幾樓?

5.Ahnenerbe」(遺產,原意是傳承古代遺留之究極知識,簡單形容,就是要碰觸神的領域),此複合詞源自納粹德國大反派希姆萊(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成立之德意志古代知識遺產繼承局(Ahnen Erbe),該機構致力於尋找聖遺物如朗基努斯之槍(延伸觀賞電影《康斯坦丁驅魔神探 ,Constantine》)、約櫃和聖杯(延伸觀賞電影《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系列),及研究占星術、黑魔術(延伸觀賞電影《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系列)等,咖啡廳選用這個名字,可能暗示店長正是此道中人。從《矛盾螺旋‧下》/篇末式的夢境推測,Ahnenerbe咖啡廳能聯繫世外境界。

空之境界 DJCD 第二卷 封面 Ahnenerbe咖啡廳       

6.如果無法理解神(因為無以名之,所以我還是使用崇敬的稱呼)將人放逐到世間的正面意義,讀者們可以延伸觀賞武本康弘等人監督之TV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 Ⅱ 2009〈漫無止境的八月〉》(請讀者們耐心看完全8集),片中涼宮大神讓SOS團員乃至全人類重複循環15532次暑假8月17日至31日,過著如同伊甸的日子,但所有SOS團員在既視感出現後卻無法再感到快樂,其中最難過的是未來人朝比奈實玖留,因為這麼一來,她本人就成了「禁止事項」,最後普通人阿虛設法讓涼宮恢復平凡的生活。

再者,雖然綾辻在《空之境界‧上〈解說〉》中提及「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只在純以文字表現的小說才辦得到,但是以我的認知,「詭計性敘述」其實可以適用於蓄意營造懸疑氛圍的各類型文藝作品,並沒有侷限於小說創作,例如《空之境界》劇場版/也有運用類似手法。(看過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就是那種詭計嗎?」)不過電影比較重視臨場感,必須能夠讓觀賞者即時消化資訊,編劇(腳本)與監督要更謹慎為之。談到「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通常讀者多會聯想「新本格推理小說」,谷川流《涼宮春日》系列則是另一種典型,其中最成功的一篇應該是《涼宮春日的消失》,其劇場版並獲得2010年第15屆動畫神戶賞劇場最佳放映作品獎。該劇場版中有兩個藉由「詭計性敘述」產生的超「萌」場景,一是阿虛在世界改變後,循線到光陽園高中尋找涼宮,在無計可施之際喊出那個魔性吸引力的關鍵名字「John Smith」,春日聽到這名字時反應就像是晴天霹靂般整個人癱倒,相關的緣由必須回溯到《竹葉狂想曲》故事中,在三年前的七夕夜;另一個「萌」點是在片尾曲之後,有一段隱藏劇情,長門有希在圖書館看見一對兩小無猜在填寫借書證申請表,長門後來把手中的書舉高擋住視線,裝作沒看到,The End。啥!下面沒了!哦!故事必須回到劇中有一景(《涼宮春日的憂鬱》也有帶到),之後阿虛來找她,要帶她離開圖書館與其他SOS團員會合,她對阿虛做了一件地球人才會做的事,那次事件極可能就是造成「涼宮春日消失」的引子。

7.《矛盾螺旋‧下》/荒耶宗蓮與蒼崎橙子的一段對話:「製造人偶的技術雖然不如妳,但我也有得到前輩的技能,妳應該不會不知道,那位進行人偶製作的『妖僧』之名吧?」荒耶話中所影射的是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初期的著名和歌僧人西行法師(日文假名:さいぎょう,1118年-1190323日【陰曆216日】)。「西行」法號的由來應是取法釋迦牟尼最後在拘尸那揭羅城(巴利語:Kusinārā)外的娑羅雙樹下,頭朝北,面右側臥,入涅西行。所以「西行」有「究竟涅槃」的含意。關於西行法師製作人偶的傳說是源自於《撰集抄〈卷五第十五回〉》,內容述及類似《舊約聖經〈以西結書〉37:1-14》記載的「人骨復活術」,西行法師自敘在高野山(空海法師在此創立真言密宗)上因為寂寞,於是在曠野中拾集死人骸骨,拼湊成完整骨架,再施以反魂法,令其長出血肉而得以復活,但由於該軀體沒有心,所以形同「活死人」,外貌「更抱歉」,結果日本文學史上第一宗談論「人造人」的事例,終究以失敗告終。《撰集抄》是日本自敘文學(第一人稱說話集)的先河之一,對日本室町、江戶時代以降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而「敘述性詭計」可以說是自敘文學的本格變體。近代考據,《撰集抄》敘事歷史年代有許多謬誤,因此學者們判斷可能是鎌倉時代末期,與法相宗興福寺有關的僧人或信士偽託西行法師所作的傳教書(興福寺在奈良公園內,讀者們如果看過萬城目學的《關西三部曲》第二部《鹿男》應該會對玉木與綾瀨,啊!不,是對此寺印象深刻,玉木與綾瀨在《豐臣公主》劇場版仍有對手戲哦),也就是說西行法師確實曾經長期獨居高野山,但「人造人」的故事則是虛構的情節。奈須應該知道這層關係,所以在文中未詳其名。真實版的西行法師以寫作和歌聞名日本,其中有一首詠春詩收錄於其自撰的《山家集〈春之部〉》,內容:「願はくは花の下にて春死なむそのきさらぎの望月のころ」,譯成中文:「但願氣絕春櫻下,適逢杏月望日時。」此詩的典故是取自佛教上座部的傳說,釋迦牟尼生日、成道與涅槃都是在古印度太陽曆的2月(巴利語:Vesākha)月圓之日,相當於現行陽曆(教皇格理哥里【Gregorian】於15821015日頒佈啟用)5月(閏年時為6月)月圓之日。5月在凱爾特(Celts)神話中是「森林精靈」的祭典時節,玄霧皋月的生日可能是51日精靈節。日本古時使用與中國農曆接近的和曆,明治維新後改用現行陽曆,但是原先舊制月份的別名則被保留沿用,所以5月又稱「皋月」,日文假名:さつき,係源於漢字,《爾雅·釋天》記載「五月為皋」。話說回來,依據《大般涅槃經》記載,釋迦牟尼涅槃時,非值花期的娑羅樹落英繽紛。印度的娑羅樹,梵語:sāla,係指印度七葉樹(Aesculus indica),成串的淡黃色或淡粉色花朵遠眺呈現白色,如白鳥棲林。該樹種若移栽到東亞地區,花期多在5-6月間,北印度的娑羅通常較晚開花。當年可能是氣候變遷,使得花期提前。可是,由於日本佛教屬於大乘(北傳)佛教體系,釋迦牟尼涅槃日係採用陰曆215日(近年日本佛教界已遵循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決議改為陽曆5月月圓之日),這時候正值春櫻盛開,在詩人眼中,能在櫻花花瓣以「秒速五厘米」如雪片般飄落的花雪景色中辭世,應該是最詩意,最貼近「 之境界的吧?《俯瞰風景》劇場版/蒼崎橙子前往醫院探視巫條霧繪時,霧繪也說了一段原著裡沒有的優美台詞:…やっぱり…わたし、ここからの眺めが好きなの…桜…春はね、桜がとてもきれいなの…花びらが青空に散って、空に花が咲くみたいになって…譯成中文:「…果然,我…還是喜歡從這裡看到的風景,…櫻花,春天裡…櫻花非常美麗,花瓣飛散在青空下,好像天空中綻放著花朵一樣…」但是,早期的佛教修行者可能較不抱持浪漫思想,他們普遍對於釋迦牟尼最終在一個窮鄉僻壤入般涅槃難以釋懷,只得自行衍生穿鑿附會的解釋,因為得道的教團領導人應該在自己的修行道場示寂,這是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仍廣為奉行的定律。其實,釋迦牟尼會在拘尸那揭羅城郊入涅26°44'21.1819''N, 83°53'25.575''E),或許是「早已」決定的事,拘尸那揭羅城巴利語:Kusinārā,今名Kushinagar距離佛陀故鄉迦毘羅衛(巴利語:Kapilavastū,首府遺址尚待確認,目前有兩處候選場址)不遠,而本生處藍毘尼園(今尼泊爾Lumbini,阿育王立柱處,27°28'10.7702''N, 83°16'32.0635''E),相隔首府不到30km。從佛陀涅槃當天仍自波婆村(Pava,今印度北方邦Fazilnaga,位於拘尸那揭羅東南約20km)啟程,往西北方向嘗試著趕路的情境研判,顯然是想返回家鄉,可惜病重難以成行,也有可能是瞭解到返鄉根本毫無意義而作罷,那時釋迦族已經被憍薩羅國的毘流離王屠滅,故城不復,人事全非。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殺戮史,釋迦牟尼時代的北印度也是長期處於戰亂中,每天不斷地重複著人殺人的場景。佛陀在荒涼曠野入涅的因緣與生性凶殘,殺死父王頻毘娑羅王,害死母后韋提希夫人,與親舅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征戰,還多次謀刺釋迦牟尼的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息息相關,阿闍世王之後親身經歷數起奇蹟事件,遂誠心皈依於佛陀座下,但是殘暴的個性並未稍改。在釋迦牟尼入涅前幾年,阿闍世王派大臣禹舍往謁佛陀,轉達屠滅跋耆共和國的計畫,佛陀顯然預見了未來事態的趨勢,當然知道阿闍世王不會接受他的規勸。跋耆族是釋迦族的近支親族,而該共和國的首府毘舍離更有佛陀恩師阿羅邏仙人的修行道場。釋迦牟尼可能不願再見到釋迦滅族的慘事重現,決心設法保護跋耆族人,於是佛陀將僧團交與幾位大弟子帶領,身邊只有阿難與少數弟子跟隨,毅然離開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前往跋耆共和國傳教,鼓勵當地民眾加入僧團,自此一直到入涅,傳教行跡遍及跋耆領地。釋迦牟尼想傳達給阿闍世王的訊息極為明顯:「我將盡形壽(用此餘生)守護斯土斯民,相信終有一天能體會我的用心。」佛陀般涅槃數年以後,世事的發展果真如他預知的情境,阿闍世王統領大軍剿滅跋耆共和國,沿途雖不至於趕盡殺絕,但所到之處仍是一片腥風血雨,跋耆族人捨棄財產加入佛教僧團者倖免於兵禍,百工技藝(文明)亦得以傳承。釋迦牟尼與阿闍世王的善惡權量抗衡,表面上釋迦牟尼似乎屈居弱勢,實則不然。阿闍世王是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五百阿羅漢之百日結集的重要贊助者,他與其後歷任繼承者皆容許佛教在國境內自由傳教。相隔約兩百年後,摩揭陀國繼承者阿育王(梵語:Ashoka)在執政初期時簡直就是阿闍世王的轉世翻版,慣以暴虐手段統治全印度。後來在菩提迦耶(梵語:Buddha-gayā,釋迦牟尼成道處)受到佛法感召,幡然悔改,捨棄暴力,施行仁政。釋迦牟尼殷殷期盼國家的統治者能效法轉輪聖王以正道、寬恕、和平與慈悲等善法治世的理想終於藉由阿闍世王的繼承者付諸實踐,為印度人民締造短暫數十年卻無比珍貴的太平聖世。

8.《空之境界》內容敘述一位內心孤獨的少女式解脫矛盾螺旋束縛,勇敢追尋人生存在意義的成長故事,期間她經歷七種嚴酷的挑戰試煉,面對《俯瞰風景》/巫女和《痛覺殘留》/退魔武士甚至《殺人考察〈前、後〉》/狼人等,轉世而成的超能者、《伽藍之洞》/幽靈以及《矛盾螺旋》、《忘卻錄音》/現世中三大邪惡魔術師式的前世是一位英雄,嗯,更貼切地用語是梟雄,人稱★★★傻★(年少時有些石頭腦袋天然呆),1571年○○山事件之後,卻自稱是★★★魔★,最後又自戕以終,因此起源於「  」,即萬物死滅之所。後來,本於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教相信人降生現世,是一種心靈渡化的歷程)。現世生活中,由於起源感應,式的心裡隨時潛藏著殺人(歸於虛無)衝動。在驚濤駭浪般的廣橋決戰裡,式被藤乃斷去左臂,遭逢與前世相同的境遇(參考相關文獻,□□□之變時,式前世的手肘部位被敵軍武士長柄鑓槍或是鐵砲【即銃,火繩槍】重傷),彷彿是輪迴的嘲弄。但值得欣慰的是,雖然生命中滿佈險阻,仍然有屬於光明力量的一群忠誠朋友在式的身邊幫助支持她。式的夥伴們包括魔術師蒼崎橙子,黑衣高僧轉世的傢伙,那傢伙的妹妹很不情願地也算是,以及式爺爺、家人與秘書管家,還有一個姓氏諧音是天使的平凡人…。

矛盾螺旋/持刀近侍☆成利,哦!不,是臙條巴  

p.s.先聲明這段文章頗具爭議,僅供參考。1582年6月21日,式的前世在□□□之變中,乍聞近衛親信起兵謀反,曾淡然說道:「是非も無し」(一般皆翻譯成:「沒有辦法」,卻不太像式前世慣有目空一切的語氣,可能應該解讀為:「是非本無」,意指:「時局變迭,人心叵測,本是亂世之常。」)如果換作式,一定直接罵說:「這個分不清是非的笨蛋。」而上文提及的黑衣高僧可能就是那位江戶時代復興台密(日本天台宗)佛教1616年就任大僧正(日本僧官最高階),後世尊稱「黑衣宰相」的傳奇僧侶。所謂「黑衣」係指出家人之緇色僧袍,僧服的顏色依佛教部派而有不同,但那傳奇和尚就像一般的台密僧,平時只穿黑色。傳說他出家前的身份是位武將,與式的前世彼此是摯友,更是天敵(□□□之變時,他是討伐軍首將【先鋒】,式前世因他而自裁,現世再相遇,應該會很想殺了他)。1607年他被德川家康任命為比叡山探題(地方管長官職),致力再興被毀於1571年戰亂的比叡山延曆寺(台密總本山),當初燒討比叡山的正是……。此後他參與多所寺院的重建工作,寺院多是建造於城的東北「鬼門」方位,用意是安魂鎮邪,守護和平。有一件事必須特別為黑衣高僧澄清,1614年7月的方廣寺鐘銘構陷豐臣事件,主使者應該是另一位僧侶,臨濟宗(禪宗支派)的以心崇傳。當時黑衣高僧甫於1月就任日光山(即後來德川家康之祀廟東照宮與輪王寺)住職,常駐於山上負責整建工程。再者,史書記載黑衣高僧與崇傳兩人常意見相左,而且行事作風迥異,道不同,不相為謀。1624年以後,黑衣高僧在寬永寺又耗時十餘年,主持完成木活字大藏經,使佛書推廣普及,讓僧眾棄武專研佛學(武僧參戰是比叡山燒討的導火線之一)。而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主導整個江戶(今之東京)都市興建計畫,為今日日本首都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並參考陰陽道(吸收中國道家太極與五行思想)的風水學,施修安鎮法(一種密教調伏曼荼羅)在江戶城周邊八方(東青、西白、南赤、北黑、中央與其他四個副方位色黃)設置五色目不動尊,即不動明王。由於當時人民苦於戰火蹂躪,對未來不敢懷抱希望,此舉有助於安定民心。明治時代為剷除幕府勢力,故將不動尊移位。池上永一的科幻小說《香格里拉(Shangri-La)》/則將守護阿特拉斯(未來之東京)的能量屏障,從五行陣改寫為大衛之星(六角)。總而言之,黑衣高僧深受最初三代德川將軍倚重信賴,許多重要政策制訂常會事先徵詢其意見,江戶幕府之後改以儒道(中國儒家思想)治國,自此結束連綿百餘年的戰亂(日本戰國時代),人民終於盼得渴望已久的和平。《殺人考察〈後〉》/199635日深夜,同為台密僧的荒耶宗蓮出手搭救那傢伙,荒耶的太陽穴因此挨上式的一刀,不知道是否與回報前述因緣有關。(依奈須的敘事邏輯,事出皆有因。綾辻行人在《上集》篇末解說裡是這麼描述的:「這部浩大小說的每個細節都經過縝密的思考與精心創作。」)讀者或許還會好奇地問,那傢伙變成獨眼龍又如何解釋?黑衣高僧並沒有瞎眼,因此應該與前世無關,不過若以同時代(安土桃山至江戶幕府初期)的獨眼名將(大名)伊達政宗為例,有所謂「一目抵一命(大劫)」的說法(新海誠導演之《追逐繁星的孩子〈星を追う子ども〉》也有運用這個概念),而未來視少女瀨尾靜音就曾經預測那傢伙原本會…。

金鯱城 原是那古野城舊址                

9.我只是一個空境迷罷了(私はあくまで空境ファンですから),既非書商,亦非片商。部落格裡一些因緣連結的商品廣告概與本人無關。《空之境界》的小說、劇場版動畫與片尾曲號稱三絕,如此堅強的黃金組合在日本動漫作品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總之,站在愛護文藝創作者的立場,敬請大家踴躍支持正版品。在台灣,小說(上、中、下)三集繁體中文文庫版為尖端出版社代理(ISBN: 9789571042534, 9789571042541, 9789571042558);繁體中文字幕的劇場版/DVD(翻譯極佳)、海報等周邊商品則由普威爾代理;劇場版-ED(片尾曲)的演唱團體Kalafina(華麗菲娜)2010年之後的最近作品,已有台灣版發行,由SONY MUSIC代理。Kalafina團名的由來是個秘密,kala(日文:カラー)原意是色彩,依SONY MUSIC正式公布的中文團名推測,可能的寓意是華麗浪漫的維多利亞風格;此外,kala也是《空之境界 ,Kara no Kyōkai》「空」(から)字的一種讀音(日文常 r, l 混唸,所以kala也可唸成kara)。而Fina,既是伊蘇女神的名字,也有the finale(終曲、壓軸)的意喻。由於該美聲女神團體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華麗獻唱本故事之劇場版/系列片尾曲,所以Kalafina(カラフィナ)的初始含意可能是「空の境界末樂章」。

(以下補充於2013.1.13)本篇文章不知為何無法順利進行更新編修,所以有些資訊補充稍遲。梶浦由記於2012.3.31 a.m.10:43Twitter公開說明「Kalafina」是古羅馬尼亞文「Anifalak」(「神に背く者」,逆神者)的倒寫。但是這個說法於2012.9.15Twitter上的推友否定(古羅馬尼亞文沒有「Anifalak」這個字),由記尷尬地笑稱那是四月一日愚人節的惡作劇,那天明明不是四月一日啊!該名推友還很貼心地幫由記找了「Kalafina」的字意(可是沒有解釋字源),由記避而不再談論此事,於是「Kalafina」到底意指為何?由記尚未鬆口講出真相。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矛盾螺旋/式   

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在《神曲》裡參考天主教教義將人類罪行(污染上帝賦予的生命靈性)分類為七類(天主教教廷在六世紀後期已經發展出這套理論),此七大罪(Saligia)之間彼此環環相扣,互為因果。而按照罪行的嚴重性依序為:傲慢(含自負)、嫉妒、暴怒(含報復)、懶惰(含自傷)、貪婪(含竊取)、貪食及色慾(含強暴),請務必瞭解,當時維護女權的觀念未臻成熟。在《空之境界》中相關對應的故事章節分別為:《五、矛盾螺旋》、《一、俯瞰風景》、《七、殺人考察‧後》、《四、伽藍之洞》、《六、忘卻錄音》、《二、殺人考察‧前》、《三、痛覺殘留》。此外,《空之境界》的部分內容與《神曲》也有些巧合,如表一所示。讀者們應該能明確感受到奈須承襲自但丁,那份永恆不朽的唯美詩意與人文精神。

《空之境界》與《神曲》巧合之處                         

天主教訂出七大罪,當然也宣揚七種美德,包括:貞潔、節制、慷慨、勤奮、耐心、寬容及謙遜。咦!明明就是在形容故事中那總是穿得一身黑,像個教士(僧正)的傢伙。

天主教相信人類降生在這世上的同時,本身即已背負「原罪」。雖然天主教廷認為只有神才能為人背負原罪,但是也有許多《聖經》學者相信原罪的淨化需靠自我救贖(起源覺醒)。《痛覺殘留》/1998年7月25日,廣橋之戰後的曙光微現時分,式發現自己能夠克制起源衝動,感覺如釋重負。因此愉快地告訴黑桐幹也,自己原先依賴藉以得到自我存在實感的殺人衝動,如今已經不再那麼強烈。於是沐浴在夏雨中的少女自昏迷醒來以後,第一次對黑桐展露真正笑容。台密教義也認為「本性具善惡,惡事可善用」,式殺人衝動的正向偏移(式後來殺了藤乃的「宿疾」),正符合該基本思想。《空之境界》的英文副標題是《the Garden of sinners》,書名用"Garden"(意指「樂園」、「伊甸」),而不是"Gehenna"(欣嫩谷,意指「地獄」)。或許奈須是期許讀者們在閱讀本書之後,能有助於自我領悟與覺醒,勇敢背負起自身的罪孽,解脫起源(我執)的支配,為置身的世界帶來希望與和平,這是人類返回「伊甸」的真理之路,捨此別無他途,故事中蘊含的訴求與宗教家印順、聖嚴與星雲等大和尚所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亦不謀而合。(延伸閱讀但丁原著,齊霞飛譯《神曲的故事》,志文出版,新潮文庫472;及池上永一小說《香格里拉シャングリ・ラShangri-La》,台灣繁體中文版由木馬文化代理發行)

伽藍之洞 境界式   

附註:

1.《痛覺殘留》/1998年7月25日,黑桐又一本正經地說起冷笑話,式被逗得笑了出來。因為心情好,於是式說要跟黑桐坦白一件事,她是這麼對黑桐說的:「……而我所依賴的那個東西,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樣糟糕,這讓我覺得有點開心。那是一點點―――真的只有一點點,想殺你的衝動―――。」(原文:そのすがっていくものが、自分が思っているほど酷いものじゃなかったんだ。それが少しだけ嬉しい。ほんの少し――ほん少しだけ、おまえよりの殺人衝動―――)黑桐聽到前面幾句可能還以為式是想大膽說出那一類臉紅心跳の告白,可是那最後的字眼令他馬上皺起眉頭。

(最後一句直譯應是:「衝著你的殺人衝動」【式自昏迷甦醒後,說話常帶著粗魯的男性語氣】,這裡翻譯:「想殺你的衝動」,是與前章,第二章《殺人考察(前)》的章末,式對幹也說:「我想殺你。」相互對應。)

2.關於欣嫩谷,原是位於聖城耶路撒冷南方的谷地。舊約時期,以色列諸王包括睿智的所羅門在內,曾在該谷東端建立祭壇,並以活童(有的說法是活嬰)獻祭給亞捫人的火神(異教神)摩洛。或許對統治者來說,犧牲少數孩童性命換取種族間和平共處,是衡量利弊得失之際,不得不採行的權謀策略,但是這些親自主持儀式,將無辜孩童推入火坑的王者顯然遺忘了就在不遠處,置於聖殿約櫃中《十誡》的誡律。而到了新約時期,以色列淪入羅馬人的暴政統治,欣嫩谷成了聖城的垃圾焚燒場,這當然包括焚燒屍體在內,更有許多貧病遊民在此撿拾回收資源維生。由於從耶路撒冷向南望去,欣嫩谷常年瀰漫火焰與濃煙(撒硫助燃,結果產生更多二氧化硫刺鼻煙氣),所以後來基督徒將此地比喻作「地獄」。而《矛盾螺旋‧下》/科尼勒斯‧阿魯巴則是將茅見濱的小川公寓稱為欣嫩谷火之祭壇再現之處(意指地獄),就在那個蒼崎橙子所說的煉獄結界裡施行迎接死神降臨的具現化魔法,那名死神就是阿魯巴口中的太極-●●●)。

伽藍之洞 境界式  

3.《矛盾螺旋‧下》/蒼崎橙子提到魔術師科尼勒斯‧阿魯巴的先祖,應該是科尼勒斯‧阿格裡帕,全名:Heinrich Cornelius Agrippa von Nettesheim1486-1535,文藝復興時期的德意志神秘思想學者,主張用科學觀察詮釋舊約聖經中的古代神學。他是公開發表尊重女性言論的先驅,更對近代魔法學有極大貢獻。阿格裡帕《論玄密哲學,De occulta philosophia libri tres》的理論明顯受到猶太教之喀巴拉教義影響,不採信「地獄」思想。因為早期的喀巴拉教義是源自於《舊約聖經》,其中並無有關「地獄」的記載。可是阿魯巴卻仿效猶太諸王設置火之祭壇,試圖在小川公寓重現欣嫩谷,充分顯露其矛盾的人格本質(《蘑菇與崇的一問一答》/奈須補充說明阿魯巴的起源是「反證」,意指「歸於不可能」)。所以橙子如此回答阿魯巴:「阿格裡帕的直系熱中於猶太偽神崇拜,這真是諷刺啊。……」(詳見尖端版中冊p255,魔豆版下冊p10,由於涉及史實人物,基於尊重人權,原著中阿魯巴的人名採用日文譯音。)

伽藍之洞 兩儀式       

4.蒼崎橙子所指的煉獄,並不同於佛教描述的十八層阿鼻地獄,而是取自但丁《神曲》之〈煉獄〉(Purgatorio)篇。在此簡單說明但丁《神曲》的世界觀,活著的人存在於現實世界,人死了以後,有「罪」的靈魂會墜入地獄(Inferno);那些「錯」不至「罪」,無法落入地獄也無法進去天堂的靈魂(例如臙條巴的母親-楓,沒瞎掰哦,《矛盾螺旋‧下》/蒼崎橙子說的,只是沒指名道姓而已),則送到煉獄島先接受初試,願意懺悔的靈魂表示初試通過,開始上山修行(淨界山的贖罪之行),當靈魂獲得完全洗滌淨化,則能抵達山頂那個名叫「樂園」的地方(顯然是指「伊甸」);至於活著時,靈魂已經獲得救贖的幸福傢伙,死後就能上天堂(Paradise),重回神的懷抱。

「好一個幸福的傢伙。」此句原是《殺人考察(前)/式用來調侃黑桐有著單純又執著的善良本質(人格)。式常會不自覺地說出含意深遠的語句,連她自己都沒察覺為何會那樣說話,對於起源是暗黑虛無的式來說(其實式有點天然呆根本搞不清楚自己是什麼起源),那個象徵天堂的光明之所,是她一生無法前往的地方,語見《殺人考察(前)》/式說出幸福傢伙那句之後的自白。而濫好人幹也顯然能夠……,讀者們應該可以體會式說的「幸福」所指為何。

5.但丁《神曲》之〈地獄〉、〈煉獄〉及〈天堂〉三部曲的篇末最後一句,均有「繁星」(stelle)一詞,而《空之境界》〈二、殺人考察(前)〉、〈三、痛覺殘留〉及〈四、伽藍之洞〉這三章的章末最後一句都有「笑顏」一詞,再加上前述的一些巧合之處,用文藝界的通則判斷,奈須可能有向但丁致敬的意涵。

佛羅倫斯 但丁的家

 p.s.這麼下結論應該不算「背叛」吧?負責「審判」的Judge如同渴望擊倒對方的拳手般做了幽默卻冷酷得令人不寒而慄的「判決」,「背叛」(trahis)不知為何背負了「媚俗」(kitsch)的釘架。那具因承受重壓而傴僂「變形」的身軀被無情鞭剳著拖出「城堡」獄所,在撻伐中孤獨走向「流放地」,灰色寒鴉像是不祥預兆自頭頂掠過。Dante不忍在場「觀察」,喉間梗著憐憫的苦核,―――太沈重了。」他啞聲說道,只見一個人影快步上前與那罪犯共同扛起了刑架。

 ────────────                                              

 以下補充於201371日。

讀者問我譯者齊霞飛是誰?這篇文章寫了近兩年,為何現在問?可能是丹‧布朗發表新小說的關係,大家又開始對《神曲》產生了興趣。我也不知道齊霞飛是誰,或許是姑隱其名的某位編輯。目前《神曲》的台灣繁體中文版主要有三種版本,依譯者原創性與內容完整性排序分別是「九歌」>「立文」≒「好讀」,讀者究竟要挑選哪一版本,可以將信(準確性)、雅(文學性)、達(閱讀流暢性),及經濟性與資料檢閱便利性等五種參數繪製雷達圖,取面積大者作為選購標的。如果是從圖書館借閱,那就多多益善,請全部借出來吧。「立文」版的內容可能改寫自1939年王維克的譯本,我在上文中提到這版本,它採用的是「小說體」(但丁原文與「九歌」版均採用「詩韻體」),比較像在看故事書,適合各年齡層讀者,而且查找資料蠻簡便的,這點很重要,因為許多名著小說的內容都會引用到《神曲》。只是有一點很不舒服,「立文」版的天堂最後結局略去一小段,避開了「第一因」的爭議。何謂「第一因」?請參考本部落格另一篇文章「奈須的詭計性敘述」。到底是誰在推動太陽呢?虔誠的基督信徒會說:「是耶和華」;古希臘人會說:「阿波羅」;路易十四自詡:「Je現代物理學家則說:「重力啦!」讓我們看看但丁是怎麼說的。

義大利原文:

 A l’alta fantasia qui mancò possa;

 ma già volgeva il mio disio e ’l velle,

 sì come rota ch’igualmente è mossa,

 l’amor che move il sole e l’altre stelle.

註:但丁的《神曲》是以第一人稱述說。「A l’alta fantasia qui mancò possa;」原意是「想像至高峰,力竭且詞窮;」接下來但丁的《神曲》之旅戞然而止,感覺有些突兀。就好像在風和日麗的假日午後,愛麗絲找你一起享用下午茶,跟你說著三年前的奇遇冒險,故事中長大後的她已失去童年夢遊魔境的記憶,追著白兔再次回到魔境,被紅心壞皇后搜捕,在眾多朋友的協助下迎戰各種艱險,最後身披銀鍇,手持寶劍打敗空龍,輔佐善良的白髮皇后統治魔境,奇幻旅程接近尾聲,她竟然開始端坐喝茶,吃起甜點。《然後呢?》你問。二小姐意興闌珊地漫答:「很累,不想說了。」什麼跟什麼,愛麗絲與瘋帽強尼、白兔先生和咧嘴貓等傢伙的感人道別畫面呢?更別說還有愛麗絲在那場豪門宴會上,不卑不亢地拒絕沒有愛情基礎的人為婚約,鼓舞女性勇敢追尋自我的精彩表現了。(p.s.延伸觀賞皮克斯2012年動畫《勇敢傳說,Brave》)這時,你的腦海只會湧現一個念頭:真想掐她的脖子!(危險動作,請勿模仿)「還我一個美好下午來!」以下的譯文嘗試將「A l’alta fantasia qui mancò possa;」導向「一曲情難詠,盡在不言中;」貝雅特麗琪是否許給詩人但丁「美好的未來」?他們倆話別時又說了什麼?非常好奇,一定是充滿想像的結局

【p.s.偷偷透露:「愛」不同於「自我本能作祟」,是一種「自然的力量」。但丁幼年曾認識一位女孩叫貝雅特麗琪(Beatrice依那女孩真名字音虛擬的名字,拉丁字義是「祝福」),她的倩影在小男孩心中留下印象,但丁18歲時他們倆在佛羅倫斯的阿諾河畔重逢,喚醒了藏在但丁生命深處的記憶。可是當時他已被安排婚約,但丁12歲即已訂婚,推論約20歲成親,所以但丁對貝雅特麗琪只能保持純真的愛戀,這很可能就是《神曲》結局避談貝雅特麗琪的原因。貝雅特麗琪遵從父命嫁予他人,在但丁25歲時因病早逝,但丁聞訊幾近崩潰,好一陣子陷入精神困境,只能藉閱讀文學作品療傷。27歲開始正式執筆寫作,第一部成名作品是詠歎愛的散文詩篇《新生》(La Vita Nuova),首開西歐「私」(自傳)文學先河。自此以後在但丁的心目中,她成了永生的存在與靈感的起源,但丁後來為最鍾愛的女兒取名就叫貝雅特麗琪。】

譯成白話中文:

天堂的描述就說到這兒,請盡情發揮崇高的想像力,我很難再以您能體會的言辭表達分明;

最後想告訴您,愛使我的所求和所想,像運轉的車輪一樣和諧倂行。

因為有愛,推動太陽,移動繁星。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桐與式   

《空之境界》繁體中文台灣版權,小說由尖端代理;劇場版DVD、海報及周邊商品由普威爾代理,敬請愛護文藝創作者,購買正版商品。

認真看完魔豆與尖端的兩種正版中文譯本,因為在構築自我文學素養時忘了建造基礎,所以無法寫評論。但是持平地說,因為在閱讀中產生的樂趣,仍可以清楚地感受兩位譯者的用心,深信出版社已經全力以赴,網路上流傳某種版本翻譯較優的說法可能不夠客觀。雖然日文造詣佳的網友大都建議看原文版,我反倒期許為了嘉惠廣大的華文讀者,譯本實在有推廣的必要,但仍需要設法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閱讀齟齬感,所以誠摯地建議應該補充譯註,或在雙關語和關鍵處以粗體字標示提醒。再者,相對於網路隨處即可下載的無版權電子山寨譯本,小說儘量還是看正版紙本翻譯較佳(要看懂《空之境界》,這是關鍵,有些山寨版竟整節缺失掉),而紙本也比較不傷眼力,免得有一天靈魂之窗失能,或許會幻視成現死。如果覺得書價太貴,暑假動漫祭或漫博會期間書商折扣常會down至八折以下,還有博○來在暑假和耶誕檔期都有推優惠方案;另外也可以找間有○○星球人看店的租書屋,或是與朋友集資合買,買到後別急著簽名,因為可能得換書,泫!至於尖端發行前二刷,〈中冊〉及〈下冊〉曾發生錯版烏龍的小插曲(可敬的宗教家釋迦牟尼覺醒證道時,波旬曾三番兩次現身搗蛋;傳綺派神作譯本的面世,會遭遇暗黑勢力阻撓,亦屬意料中事),對照手中另一本尖端〈下冊〉第三刷內容,發現已經更正(中、下二集修正重刷本在封面側邊的「尖端出版」四字下方有加註★記號)。所以還是要感謝出版社與譯者們,催生這部傳綺派神作中譯本,也對抽出寶貴時間幫忙勘錯的空境同好深致敬意。讓大家在空閒時,仍能快樂地忙碌閱讀,由於忙得沒時間去犯罪,也就不會不幸成了推理小說創作的負面題材。

殺人考察 後/式心目中的聖喬治是……   

這裡想討論的,純粹是翻譯上的小小交流。《殺人考察〈前〉》/黑桐幹也堅持相信一連串的獵奇殺人事件應該與式無關,於是自199624日起,黑桐每晚躲在兩儀式宅邸大門旁的竹林裡,執行深夜守望。而式經管家秋隆告知有這回事,走到窗邊察看後,式無可奈何地自忖:……從腳邊還放著保溫瓶及咖啡杯這點來看,這傢伙說不定是個大人物(原文:大人物なのかもしれない,是日本慣用語)。華人較少使用這種語法,或許可以考慮將最後一句翻譯:這傢伙可真偉大到不行或是這傢伙可能不是等閒人物

另外,《俯瞰風景》/有這樣一段情節,剛進入1998年8月的一個夜晚,黑桐幹也突然夜訪兩儀式,途中經過巫條大樓時目擊第六起少女墜樓,之後到兩儀式的公寓。失去部分記憶的式,對黑桐還有種陌生感,面對那個隨便闖入女孩子家的冒失鬼,顯得有些不知所措(劇場版/片頭就是式張著圓睜睜的大眼從公寓門上窺視孔好奇地望著那個一身黑的不速之客)。黑桐帶了兩盒哈根達斯草莓冰淇淋給式消暑(劇場版/買草莓口味的原因是因為黑桐覺得式像薔薇科的草莓),兩人開始無聊但不無趣地聊著,幹也責備式出院後都不曾回家,式皺起眉頭顯露防衛的表情,有些支吾地反駁這樣與父母親之間的相處方式又沒有違法(原文:私と両親の間にはなんら違法な物はない。),只不過是喪失部分記憶,與家人見面就是缺乏真實感。接著式反過來抱怨幹也只顧著擔心懸念別人(原文:幹也はいつも人の心の在り方を心配する。),那明明都是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啊。(式不自覺地對幹也展開反擊,後來無意間說的那句話表面上是稱讚幹也,但其實是暗諷幹也自己還不是一樣,不過式與幹也兩人都沒察覺出異樣,火花一閃即逝。《痛覺殘留》、《矛盾螺旋‧上》/黑桐幹也,擁有如黑洞般的無限親和力,在世界上找不到無法與之相處的人,……。只有兩個人除外,黑桐的爸媽。就在兩個月前,1998年6月初,為了休學一事,雙方大吵一架,黑桐負氣離家出走,自行在外租屋,暫時與家裡斷絕關係。

伽藍之洞/境界式  

附註:

1.「○○星球人」是插畫家武內崇習慣性對某生命體的暱稱,語源自1990年代日本富士電視台『タモリのボキャブラ天国』節目中幾位男性藝人談論嗜好的戲言,該名詞有用於男生、女生兩種不同含意,武內採用的應該是日本新語辭典《現代用語の基礎知識1996》形容女生的那個版本。至今,仍有些小男生喜歡用來自稱,雖不至於毛毛的,但感覺還是怪怪的,他們應該大方承認是「○○星球咪」才對啊,喵。

2.《伽藍之洞》/1998621日,兩儀式自昏迷甦醒後,與那個總是帶著柔和笑容,名字好像法國詩人的男生首度重逢。由於失憶的影響,式對那傢伙的印象有些模糊,――記得與他還有個約定。(原文:ただ―――彼も、あの約束を覚えていたんだ。關於那個約定,在上述《俯瞰風景》/1998年8月該夜,兩人還為此互相揶揄對方。)接著式辦理出院但未回家,而是在外租間公寓。《蘑菇與崇的一問一答》/奈須解釋式獨居的理由,是因為失憶的式與過去16年的記憶出現斷層,一時間無法接納親人或朋友,所以選擇住在一個全新(沒有過去)的公寓。(根據奈須的描述,那棟公寓似乎屬於某極道組織。極?對!)

境界式/美濃  

p.s.《俯瞰風景》/1998年8月初那夜,依劇場版內容推論,可能是7日,但是我認為日期應該更往前挪,原著清楚記述道:「剛進入8月的一個夜晚 ,……」。那傢伙為何沒事厚著臉皮隨便跑到女孩子家裡?到底只是單純地幫式的媽媽傳話要式回家一趟?還是與《未來福音》/未來視少女瀨尾靜音有關?8月3日正午時分的咖啡廳內,靜音私下提醒那傢伙將會…,同時,窗外有位和服美女正顯露心煩的表情,孤獨地一個人在大太陽底下站著。不過,檢視當晚那傢伙與式的談話內容,並沒有留下線索。所以那隻呆頭鵝的內心世界究竟在想些什麼?永遠是謎。…………此外,8月初那夜,不速之客突然出現,式的態度顯得有些不滿,一方面當然是因為對那傢伙感覺有點陌生,另一方面,可能是要發洩醋勁。《未來福音》/8月3日,解決掉炸彈魔之後,鬼門徘徊且渾身濕透的她意外撞見那傢伙與一位美少女在Ahnenerbe咖啡廳共進午餐,當時式的腦袋一片空白,在烈日下佇立發呆。所以8月初那夜,一開始式對那傢伙異常冷淡,當式故意告訴那傢伙說不記得有什麼約定時,此話顯然傷了他的內心。式因此回憶起,那傢伙碰到對自己不利的情況時,會有顯露真實性格的傾向―――像個小孩子般使性子地自言自語。 

伽藍之洞 境界式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物       

《空之境界》繁體中文台灣版權,小說由尖端代理;劇場版DVD、海報及周邊商品由普威爾代理,敬請愛護文藝創作者,購買正版商品。

《空之境界〈上〉〈空之境界/序〉》/黑桐幹也離開事務所(伽藍之堂)去醫院探視已昏迷兩年餘的兩儀式時,蒼崎橙子都會叮嚀他:「記得帶禮物回來喔。」原文的おみやげ【御土産、御手信】,翻譯為禮物,一般是指零食類的食物,前面多了「御」字,是請對方……的叮嚀敬語。在日本,外遊時買土產回去贈送親友是既成禮俗,有讓對方知道即使自己出門在外,也從未忘記對方的意思。橙子對黑桐輕聲說:「記得帶禮物回來喔。」也許暗示著:「心裡可要記得我哦。」很可愛是吧。如果兩人心意相通,通常女孩子是不需要每次提醒的,面對鈍感超人除外。

境界式/那瑪夏民權國小  

 19981110 ,《矛盾螺旋‧上》/魔術師科尼勒斯‧阿魯巴與蒼崎橙子、黑桐幹也見面,告知兩儀式被擄。橙子決定前往小川公寓救回式,臨行前將她擁有的第二有價值(重要)的東西-一盒台灣手工香菸託黑桐保管,並說了一段美式幽默但又感性的話。(其實橙子最有價值之物就是……,真是彆扭的告白啊!)橙子託黑桐幹也保管台灣香菸的動機,是希望黑桐安心等著,不要涉險。什麼第二有價值的東西,只是要保護「最重要之人」的一個藉口。因為《矛盾螺旋‧下》/橙子後來在小川公寓遭遇史萊姆(一種乙太能量異形)集群攻擊時,受不了想抽菸,說日本製的也沒差。

 由於先前難為情的告白,再加以黑桐在小川公寓親眼目睹橙子的犧牲(詳見《矛盾螺旋‧下》),促使兩人之間的情愫正微妙升溫,所以199916 ,《忘卻錄音》/當秋巳大輔拿黑桐幹也當藉口要求與橙子約會時,黑桐幹也是有些吃醋的,從他與妹妹鮮花講電話時的語氣可以感受得到,鮮花還對哥哥不開心地使性子自言自語覺得奇怪,黑桐幹也甚至用陌生的字眼稱呼大輔哥叫「秋巳刑警」。其實,橙子的心意早已在說話的口氣中透露,『不能拒絕黑桐叔叔的邀請』,本來兩人應該平輩相稱,橙子卻叫秋巳大輔為黑桐叔叔,這種稱謂方式似乎另有含意。最後,當橙子結束約會,返回伽藍之堂時,發現原本應該放假的黑桐卻還待(等)著,於是她告訴黑桐這場約會『挺無聊,但並不無趣』,然後自大衣口袋拿出禮物遞給黑桐。

忘卻錄音/禮園女學院場景  

附註:

1.秋巳大輔究竟與黑桐幹也是什麼樣的親屬關係?他們的關係會亂七八糟都要怪黑桐幹也,幹也與玄霧皋月一樣都是少根筋,玄霧是「再確認功能」出了問題,幹也則是包容太多資訊,以致於記憶錯誤,最明顯的現象是記錯好幾個時間點,這暫且不提。幹也稱呼秋巳大輔為大輔哥,並說大輔是堂兄(原文:従兄《いとこ》,尖端版上冊p90、魔豆版上冊p75均不慎刊為「表哥」),是幹也記錯了哦!《殺人考察(前)》/後來,199623日星期六(幹也記錯為星期天),幹也現場目擊第八起(與《俯瞰風景》受害者人數相同)獵奇殺人事件,警視廳紀錄是第七起,因為《空之境界〈下〉〈境界式〉》/第一起獵奇命案受害者給吃掉了,沒有留下線索。之後,幹也被帶回警視廳作筆錄,接著大輔哥開車送幹也回家,大輔對黑桐說:「……萬一讓親人有個三長兩短,怎麼對得起哥哥。……」大輔口中的哥哥是指幹也的父親,《空之境界》最初的同人本原文:兄貴(中文是指「大哥」),講談社校稿時顯然依據前述黑桐的從兄說法,所以日文商業版與文庫版均將「哥哥」修改為「伯父」,台灣魔豆版隨之;而台灣尖端版可能是猜想「表哥」應該與「舅舅」對應才對,所以再修改為「舅舅」(詳見尖端版上冊p107、魔豆版上冊p88實際上,秋巳大輔是幹也父親最小的弟弟,也就是幹也與鮮花的叔叔,《忘卻錄音》/鮮花有進一步澄清。至於大輔哥為何不姓黑桐?(幹也的爸爸又姓什麼?)奈須倒沒有多作解釋(根本就沒人問過他),《空之境界》故事中有幾位人物可能改變姓氏,原因不一,例如淺上藤乃、玄霧皋月及黃路美沙夜,還有黑桐幹也……。再者,對於大家族來說,親屬關係混淆乃稀鬆平常,有時會參考對方年紀隨便安上稱呼,反而倍覺親切。櫻場小春原作漫畫,太田雅彥監督的動畫《南家三姊妹》(日文:《みなみけ》),劇中主角們的監護人-武,三姊妹都稱之為叔叔,但應該是表哥才對。而奈須讓幹也偶爾出現記憶錯誤,全篇所有人物中只有幹也會這樣突槌(其實玄霧也是,但因為其戲份較少,給予讀者的印象較不那麼深刻),可能是要形塑他那難得糊塗的人格特質,有些類似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說的:就像有著空洞的容器,什麼東西進去,什麼東西就出來,不留下任何東西。」照式的形容則是脫線的(日文:まぬけな)風格(語見《殺人考察(後)》)。

蒼崎橙子  

2.對於數字比較機敏的讀者認為《空之境界》書中有些錯誤,大都是黑桐幹也自敘提及的某些時間點不正確。其實應該修正的部分,講談社日文文庫版已加以勘正。也就是說,理論上魔豆版譯本因為依據的是講談社日文商業版,錯誤明顯較多,但尖端版譯本應該已經沒有問題。不過,尖端版《殺人考察(後)》前段內容,有關幹也回憶三、四年前一些事件之時間敘述卻還是錯的,有可能是尖端版翻譯過程中「參考」魔豆版,結果被誤導了。尖端版的《殺人考察(後)》應該修正的時間敘述整理如表一所示。我判斷部分錯誤可能是為了凸顯黑桐的人格特質所做的佈局(前面說過類似錯誤只出現在幹也身上),或許是奈須的敘述性詭計。例如上文提及《殺人考察(前)》/1995年夏季至1996年冬季2月3日發生的獵奇殺人事件,警視廳紀錄受害者有個人。《殺人考察(後)》/1999年2月8日(星期一),黑桐幹也回憶起四年前的殺人事件的犧牲者人數,日文同人版與講談社日文商業版都誤植成人,台灣魔豆版也是。可是,經過日本讀者舉列正確數字,反映要求更正後,講談社日文文庫版與台灣尖端版皆修改為人,(為什麼是六?)這樣「訂正」很蹊蹺。……故事還沒結束,講談社日文文庫版在「訂正」五→六那句「その間の犠牲者は人だけだ。」之後的次頁相隔十行,居然將正確的文句「いいか、足かけ年だぞ?」改為錯的いいか、足かけ年だぞ?」或許校對者使用編輯軟體時,執行「剪下」/「尋找」/「貼上」,將前文犧牲者那個「五」不小心錯置了,幸好台灣尖端版理智地沒有跟進。這個「五」我把它命名為「執著五」,因為它的存在雖然是個錯誤,但卻鬼使神差地出現在《空之境界》全部三種日文版本之中,可惜台灣尖端版看不到

表一 尖端版下冊《殺人考察(後)》勘誤表     

3.第3章《痛覺殘留》/被扭轉靈眼殺害的死者人數如果加上僥倖逃過一劫的湊啟太也是八名,其中第七名死者是才十七歲的高木彰一,1995年7月24日(星期一)無照駕駛差點撞及行人,靈眼擁有者出於自衛而將其殺害。(詳見尖端版上冊p212:4-5; p213:4,7;魔豆版上冊p164:L12; p165:L2,7及劇場版劇情)

伽藍之洞 境界式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荒耶宗蓮的三重靜止結界《空之境界》繁體中文台灣版權,小說由尖端代理;劇場版DVD、海報及周邊商品由普威爾代理,敬請愛護文藝創作者,購買正版商品。

殺人考察 後/式     

《伽藍之洞》/蒼崎橙子告訴黑桐幹也,張設結界的專家,自然是僧侶。橙子口中架結界的高手,應該就是指台密僧荒耶宗蓮。《矛盾螺旋》/由於荒耶的起源是「靜止」,所以他的三重護身結界是一種靜止結界。該型結界有效範圍約三~四公尺,參考荒耶與橙子對決經過整理,結界名稱由外而內分別為「不俱、金剛、蛇蠍;戴天、頂經、王顯」。這六個結界名似乎皆與陰陽道或台密經咒有關,其中「不俱」、「戴天」為一組,即是「不共戴天」的意思,源自「大戴禮記‧曲禮上篇」,後為陰陽師用作施術密語;「金剛」與「頂經」配對,就成了台密主要經書之名,「金剛頂」原意是以金剛杵尖般的堅毅智慧摧破煩惱無明,荒耶可能意指「堅定不破」,但該經書原文多已散佚,荒耶宗蓮所讀的傳譯本應該只有4000/100000;最後「蛇蠍」、「王顯」為最近身的一組,「蛇蠍」(代表毒物)在台密護身咒中常被視為欲辟除之對象,所以可能意指「諸害不侵」,另外「王顯」或許和台密守護神「不動明王」相關。原作描述荒耶的靜止結界是在地面與空間張設形成能量屏障,對手一旦踏入結界就會像獵物掉進蜘蛛網般動彈不得。依據讀者人氣投票命名,其結界的名字是「六道境界」,「六道」原是大乘佛教用語,意指眾生輪迴的善惡道境,其中「人間道」 屬於三善道之一。如果比對原作與劇場版內容,大概可以判斷荒耶是以自身為中心張設三重地面圓環形與空間圓環形結界。地面環形結界用於阻滯對方的腿部行動;空間環形結界則用於停頓對方的出手攻擊或凌空襲擊。此外,當對手受困時,荒耶會使出必殺技,用壓縮空間法術破碎結界內標的對象,攻擊範圍可擴及整個小川公寓結界,不限於護身靜止結界。在此試著將荒耶宗蓮的三重結界可能的型態整理如表一。當然,念咒只是強化作用,遇緊急時,荒耶只要意念一轉就可張開結界或逕行攻勢,不需口誦咒語。至於,為何荒耶與式再次對決時,只剩一重結界?那是因為兩儀式持可破結界的古刀-九字無銘(刀莖僅里銘九字,無制工表銘)兼定一刀就殺了中、外兩層。荒耶內心過度恐懼,想著僥倖有最內層「不俱」保護,才能避開第二刀攻擊,那段自述明顯有誤,荒耶之後確實是改口喊出「蛇蠍」。

矛盾螺旋/式藉由持刀切換人格       

附註:關於九字無銘兼定,兼定(兼氏)乃室町時代美濃國製作兵器刀具的名匠家族,「臨兵鬥者皆陣列在前」九字是刻於刀莖里面(左手持刀,鐺尖向後,刃面朝上,沒入刀柄之刀莖內側),兵闘陣烈前,原意是邪惡退散,日密廣用為護身咒語。但是因為刀莖沒有鑄刀師表銘(刻在刀莖外側),所以真偽未定。兼定使用九字里銘,最早可以追溯至二代兼定,即和泉守兼定(或稱二代濃洲關住兼定),年代推定約在1493年-1526年之間,所以《矛盾螺旋‧上》/橙子提到是五百年以前的刀。至於小川公寓之戰,則出現刀有四百年歷史的說法,可能是從荒耶宗蓮的立場推想。黑桐也有說明,古刀年代介於平安時代中期至慶長年間,約993年-1615年。此外,假設那刀是二代兼定(刃長二尺三寸,70.56cm),那麼刀鑄成數十年後,約1568年,織田信長參考中國周武王(代表武家,幕府的身份)統一天下的史實,以美濃為根據地,著手實現「天下布武」的目標,也就是說這把九字兼定可能曾經出現在織田軍中。

表一 荒耶宗蓮的三重靜止結界   

矛盾螺旋/荒耶宗蓮/肅(滅咒)     

二代兼定  

p.s.戰國名將「鬼武藏」森長可(官拜武藏守,「鬼」字在日本稱呼武者,有「剛強勇猛,令人畏懼」的含意),使用的就是二代兼定所制一種大型十字文槍,名叫「人間無骨」(にんげんむこつ人間至凶銳,戮身若無骨)。日文的「無骨」有著「野蠻」的意味。當森長可在戰場上揮舞「人間無骨」,等於是在昭告敵軍,要「把你殺到片骨無存」!有些類似《武裝鍊金》女主角津村斗貴子的口頭禪:「臓物(ハラワタ)をぶちまけろー!」(把你的「牛奶」挖出來!【「牛奶」是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使用的反語】)都是「汝,完蛋了!」的意思。《矛盾螺旋‧上》/兩儀的管家硯木秋隆託黑桐幹也將尚未組裝的二代兼定裸刀交給式,而且連刀鍔也不合,這明顯與秋隆謹慎細心的個性不太相符,奈須可能想隱約透露給讀者知道秋隆不諳使刀。

空之境界 兩儀式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境界式於鹿苑寺        

「鹿苑寺」的「金閣舍利殿」,原是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宅邸內的修行伽藍(道場),義滿過世後的法號以追惟宗教家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宣說苦、集、滅、道四諦法門)之處取名為鹿苑院天山道義,「北山殿」自此改名為「鹿苑寺」。「金閣舍利殿」於1955年重建復元,立於鏡湖池畔,具現「實幻一體」的禪宗思想。其建築理念還暗藏了義滿掌控公家(天皇)、武家(幕府)與寺家(僧院)三大政治勢力,一統天下的權謀野心。該建物敷地面積約46坪,包括三階不同時期建築特色的寶形造廊閣,整體呈現的調和美是室町時代以降,日本傳統文化美學的極致象徵之一。「金閣美學」也能適用於文學創作,日本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1899年-1972年)在《雪國》的開場這麼寫道:「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信号所に汽車が止まった。」將川端筆下想表達的意境翻譯成中文,可能接近的含意是:「從國境的漫長隧道出來,和雪國相遇了。夜色底下變得灰白。就在信號所,火車停了下來。」不過,正式的翻譯小說內容需要更簡潔些,例如:「穿越國境的長隧道來到雪國。夜色底下鋪白。火車在信號所停了下來。」這部中篇小說不到八萬字日文,自193412月執筆撰寫,期間經過多次刪改,至1947年才正式定稿出版,「徒勞」了12年餘(「徒勞」是《雪國》訴求的主題之一,或許作者想抒發對戰爭的反感,戰時嚴格箝制思想,故表達方式較為含蓄)。川端的《雪國》(p.s.內容有情色元素,未成年不宜閱讀)裡運用人與物的轉借比擬,表達「心外無境」的唯識禪觀。在故事中人物彷彿是靜態的、虛幻的,而周遭的景物對象則動態地自身邊漫遊度過(玩過3D遊戲的讀者應該都曾經歷過類似感覺)。讓我們再欣賞故事中島村初見葉子的一段描述:「そういう時、彼女の顔のなかにともし火がともったのだった。この鏡の映像は窓の外のともし火を消す強さはなかった。ともし火も映像を消しはしなかった。そうしてともし火は彼女の顔のなかを流れて通るのだった。しかし彼女の顔を光り輝かせるようなことはしなかった。冷たく遠い光であった。小さい瞳のまわりをぽうっと明るくしながら、つまり娘の眼と火とが重なった瞬間、彼女の眼は夕闇の波間に浮ぶ、妖しく美しい夜光虫であった。(譯成中文:一時之間,少女的容顏彷彿燃起燈火。鏡中依稀的映像並不足以消減窗外的燈火,而燈火也沒有將映像抹消。流動的燈火就這麼通過少女臉上,卻沒能輝映出她的容貌。來自寒冷遠方的微弱燈光,只隱約地照亮瞳眸周邊的小小範圍。那雙魅眼與燈火互相重疊的瞬間,少女的眼瞳浮現在夕暮闇落的波影中,恰似神秘而又美麗的螢火蟲。)(「少女的容顏彷彿燃起燈火。」此句翻譯的語法乍看有點奇怪,但有其必要,包括翻譯成「燈火」也是,那是為了與故事結尾的劇情對應。此外,形容島村悵惘若失的哀傷時,又這樣寫道:「踏みこたえて目を上げたとたん、さあと音を立てて天の河が岛村のなかへ流れ落ちるようであった。」(譯成中文:島村叉開雙腳才勉強站穩,甫抬頭驀然看見,天上的銀河“唰”地一聲,宛如向著自己心中,流落了下來。)川端的文字承襲自平安時代的紫氏部《源氏物語》的王朝貴族氣質,流露著獨特的細緻絕美和冷艷官能,並且融合作者個人對日本禪宗虛無、無常思想的理解。更藉由深刻描繪平凡女性對日常與感情的態度,彰顯宛如花道大師池坊專應所述「山野水畔自成姿」的人性自然之美。那份誠摯且無雜念的認真與堅強,引領讀者遇見生命的憧憬,而在身分「微不足道」的故事女性身上發現美好的「心」。作者把《雪國》裡的島村形塑得像是日本戰國武家,僅憑藉感官本能活著,失魂地遊戲人間。而駒子和葉子則成了越後國守護者上杉謙信(毘沙門天)與直江兼續(愛)的化身,雖然處在亂世烽火(火場),願望只是單純地想用生命守護心中的「雪國」。故事中,川端還用純粹的「虛無」詮釋禪宗的「非存在非不存在的自性空」,可能「新(純)感覺」了些。六祖惠能曾對禪宗的「空」挑明解釋,被那位謠傳欺負了白素貞的法海大師記載於《壇經》裡,如果我沒有誤會,六祖認為「空」是「存在,只是你看不到。嘻!」

境界式/三義勝興  

補記:

1.《空之境界〈痛覺殘留〉》/廣橋對戰時,式對人類的「徒勞」也有感而發:『不過,人生就是這樣。徒勞重複相疊在徒勞之上,總有一天可能達成什麼結果吧。』人類就是會做出徒勞之舉的生物啊,式想起橙子曾經說過的話。在這一刻,她也有同感。(詳見尖端版上冊p227-228;魔豆版上冊p176

伽藍之洞 境界式   

2.用二次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本土的大轟炸、兩次原爆與《雪國》裡繭倉戲院大火相對照,讀者應該就能瞭解《雪國》故事中要表達的嚴肅議題。川端訓斥日本軍國主義者,一眛地複製模仿西洋文明。(對比島村放棄日本舞轉向西洋舞蹈。)甚至把背離日本傳統文化思想(大和)的歐美帝國主義思想竟也原封不動地加以抄襲,使日本重蹈戰國時代的覆轍。(戰國時代開始引進西洋槍砲,但不是用以抵禦外侮而是擴張侵略,搞得烽火連綿。)(對比島村到處fooled around。)諷刺的是對戰爭狂熱的軍閥將日本帝國主義美其名稱呼「大和魂」,夏目漱石在其代表作《我是貓〈吾輩は猫である〉》對此很不客氣地揶揄說:「大和魂是指天狗之類嗎?」(大和魂はそれ天狗の類か)川端康成則藉由《雪國》故事質問冥頑不靈的軍閥,在美軍大空襲時,是那些純潔善良的日本女人用生命守護無辜孩童,他們人在哪裡?繼續執迷不悟的話,最終將承受連心愛女人都保護不了的無限失落。

3.川端康成在1968年《美しい日本の私》的講詞中對禪宗的「無」,有更成熟的見解。標題的中文譯作:《我來自美麗的日本》,「來自」有雙關的「曖昧」含意,川端一方面向西方人介紹自己來自日本這個美麗的國度,另一方面也說明美麗的日本文化孕育了川端的文學風格。川端說道:“無念無想の境に入るのです。「我」をなくして「無」になるのです。この「無」は西洋風の虚無ではなく。むしろその逆で。万有が自在に通ふ空、無涯無辺、無尽蔵の心なのです。”(中文:「……進入無念無想的境界,滅我轉型為無。這種「無」,不是西方哲學思想的虛無,相反的,是萬有自在的空,是無邊無涯無盡藏的心靈宇宙。……」)但是,川端的釋禪顯然仍有部份未臻於佛學本意。釋迦牟尼窮盡一生心力,教導與期許大眾能「捨滅我執(觸)」,成就正覺(如實覺醒)。所謂「無我」,是指「無我執取」,佛陀並不是要大家一眛地捨滅「我」這個人格(否定「我」的存在),而是提醒別忘了還有與「我」同在的這個包容「我」的世界(「我」並不孤獨)。日本華嚴宗明惠法師((1173年—1232年))的和歌:“雲を出でて我にともなふ冬の月 風や身にしむ雪や冷たき”(中文:冬月出雲我為伴,冷風浸雪月亦寒)適度地表現了「我與世間俱一體」的徹悟心境(請注意詩中有「我」字)。川端康成的講詞標題:《美しい日本の私》也有同義的旨趣,沒有「美麗的日本」(母體),就不可能有「我」(川端)。其中的「我」(川端)是包容於「美麗的日本」(母體)中,但「我」並未因此消失,反而成了「美麗的日本」的具現。釋迦牟尼揭示第四聖諦(最終首義)-「滅苦道諦」即是「八正道」,其中有三道品(巴利語:dhammā,法)與川端的講詞內容直接關聯,包括:「正見」、「正思」與「正念」。闡述佛學若以「無」代「正」,將無異於以「偏」概「全」

4.我誠摯推崇川端康成畢生對文學美的執著與貢獻。川端自小親人相繼離世,被無情環境壓捏出陰柔封閉的個性,也深深影響了他的作品及人生觀。197011月被迫面對那位亦徒亦友,亦知己亦對手的殉死,對他更是一大打擊。川端深深傾心於三島的熱情與文采,如果形容川端是「雪」,那三島就是「火」,而且是「熔噬一切的熾焰」。19723月川端因盲腸炎住院,在肚皮上留下類似切腹的手術傷跡,形同最後一根稻草。在出院近一個月後,川端選擇與他的生日日期614相反的416日,用他在著名演講《美しい日本の私》(我來自美麗的日本)中公開表明並不讚賞與同情的方式走向終點。我曾對此唏噓不已,「徒勞」活著比「切腹」尋死更需要崇高的勇氣。都已經勇敢地「徒勞」七十三年了,為何…?後來看過《空之境界〈俯瞰風景〉》與《家政婦三田》終於明白,川端之死,是意外。就像川端只是如常地前往位於相模灣逗子碼頭的新寫作室,卻很倒楣讓樓上頑童鬧脾氣無心擲下的玩具K到,於是走了。……那頑童,──姓氏竟與「奇蹟鳥居」的家鄉同名。……「奇蹟鳥居」,是大阪作家萬城目學在小說《豐臣公主》裡一位會檢院調查官的綽號,《豐臣公主》故事中兩次提到三島。日本自戰國關原合戰以來,由於德川在大坂陣的趕盡殺絕,使得雙方累世宿怨難解,不時上演關東vs.關西大亂鬥的戲碼,連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也要爭,結果由代表西軍,大阪出身的川端康成勝出,而東軍派出的代表正是三島。熟悉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業內情的讀者應該都知道,三島是扮演副賽車手、犧牲打的角色,沒有三島的陪榜競爭,川端不可能獲獎。而敗方確定近期內與文學桂冠無緣,因為在那個年代,東西方文化歧異甚鉅,亞洲人很難獲得該項殊榮,兩年後……。事故後續的負面連鎖效應,使日本折損多位傑出文學家。接著是27年的漫長復健(Rehabilitation,《俯瞰風景》/蒼崎橙子的「毒舌」用語,該字還可解釋作「更生」,是指「恢復好的生活態度」,當然有點損黑桐幹也的意味。再者,日文的「更生」又與「甦」同義,道出幹也的實際情況,表現了一語雙關的幽默),直到1994年終於擺脫陰霾,「曖昧」的日本再次出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曖昧な日本の私》〈曖昧的日本【孕育】的我〉是大江健三郎在斯德哥爾摩領獎致辭時用的標題)。

再回頭來談談「金閣舍利殿」的建築風格,最底一階是寢殿造的「法水院」,平安時期的貴族風格裡面有著「對塵世浮華的眷戀」,象徵三界中的「欲界」,或是人格中的「身」;金閣的第二階是書院造的「潮音洞」,鎌倉時期武家風格所表現的武士道,武士,侍也,「尋與伺,即生命中的追求與守護」,象徵三界中的「色界」,或是人格中的「心」;最頂層是佛殿造的「究竟頂」,中國唐代佛教禪宗的風格,意指「究竟涅槃,臻於空境」,象徵三界中的「無色界」,或是人格中的「靈」(「識」)。「金閣舍利殿」三階由高至低,依序為:「究竟頂」(無色界)/「潮音洞」(色界)/「法水院」(欲界),對等於「靈」(「識」)、「心」、「身」的人格位階;若以金箔包覆面積排序,由高至低依次為:「潮音洞」(武家)/「究竟頂」(寺家)/「法水院」(公家,未貼金箔),將足利義滿尊崇武家、籠絡寺家、貶抑公家的政治企圖表露無遺。當然,如果讀者們要把金箔佈局解釋成禪修的等第,也能說得通哦,畢竟那兒本來就是修行的道場。簡單說明一下,佛教的修行稱作「禪定」(梵文:समाधि 唸作:samādhi),是指「身心識合一」(覺醒)的三階段法門,首先是「身」(「欲界」)的修行,就是要把身體健康照顧好,毀棄色身是不可能覺醒的,這是喬達摩(梵語:Gautama,早期佛經依從巴利語,音譯作「瞿曇」,釋迦牟尼小時候由婆羅門阿私陀仙人【Asita】為他取的貴族姓氏)在「菩提迦耶」(Buddha-gayā)附近的「野羊之蔭」(Ajapala-nigrodha)接受牧羊女供養乳糜,得以救回一命之後悟出的道理。當時跟隨喬達摩修行的五人還以為他意志不堅想放棄修行,憤而離開轉往波羅奈(Banāras,現在是Vārāasī)的鹿野苑(印地語:Sārnāth;梵語:Saraga-nāthá)繼續苦行,因此之後才會有鹿野苑初轉法輪的事蹟。一旦身體調適良好,修行者隨時可以選擇正式道場修習,進入第二階段「心」(「色界」)的修行,稱為「禪那」(梵文:ध्यान dhyāna,巴利文:झान jhāna),或稱「止觀」,簡稱「禪」,屬於「意識流」(連綿不斷的意識活動),就是要「靜慮四念住」,「禪」在修行悟道的過程中是最主要的階段,「禪」的階段再細分因不同部派而有差異,南傳經藏《中部〈雙大品〉》第36經/記載釋迦牟尼入四禪,得三明而成就正覺,依據經文內容,「禪」可再細分作四個子階段,分別是:初禪-尋與伺(武士道精神即以此為基礎);二禪-淨信;三禪-樂受;四禪-心清淨。又依據《大般涅槃經》的記載,釋迦牟尼在歷經禪定各階段入、住、出循環後再由第四禪入般涅槃。修行者修習四禪,如果道行具足,會進入第三階段「靈」(「識」、「無色界」))的修行,稱為「四空處定」,屬於「無(潛)意識流」(《The Remains of the Day長日將盡》作者石黑一雄為其小說《The Unconsoled,失恤者》創作的心理名詞),修行者在此階段常有無法言喻的神秘體驗,甚至獲得神通(超能力),「能聽見蝴蝶振翅,還能看見深邃微光,並感受到身邊宇宙萬物的波動」(《功夫熊貓》/形容「神龍大俠」【Dragon Warrior的台詞),因此早期的修行者認為那是超脫人間的世外境界。此階段的再細分同樣因不同部派而有差異。依據南傳經藏《中部》第26,36, 85, 100經、《大般涅槃經》/「四空處」分別是:「空無邊處」(虛空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除光之外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眼尖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四空處」與「喀巴拉教徒的王冠深處」的三層境界極為類似,只是多了「非想非非想處」。我個人推測,猶太喀巴拉先知的靈修、印度瑜伽行、楞伽行、佛教各部派修行與釋迦牟尼的禪定法門可能殊途同歸,可以得到相近的體驗。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在釋迦牟尼的時代,只有佛陀與其瑜祇老師鬱陀伽仙人(Udraka Rāmaputra)兩個人曾入此處定。《大般涅槃經》/提到釋迦牟尼般涅槃過程中曾進入更深一階段的「滅受想定」。這裡順便解釋部落格第一篇po文《自殺的理由》敘述,釋迦牟尼閉關入深禪定期間,部分僧侶修行走火入魔以致自殺,為何他不能及時阻止?當時顯然並無得道的大弟子在場,因此禪修必須在正式、安全且有專家教導的道場施行。而入深禪定者本身呈現無意識狀態,對外在刺激是無反應的,任何驚擾動作將可能導致嚴重的不良後果。或許,讀者們會懊惱著自己不會行深禪定,更遑論覺醒。關於這點,釋迦牟尼強調,許多修深禪定者,並未成就正覺,所以行深禪定不等同究竟涅槃(『 』之境界)。而『 』的本質(自性、真實的自我)是「在人性中,本自具,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引用禪宗《六祖壇經》)。很抱歉把話題愈扯愈遠,最後提醒讀者,如果有機會去日本京都北山遊玩,請注意金閣的屋頂安置了一隻展翅鳳凰(不是風信雞啦),她幸運逃過1950年那場火劫,不需浴火,即能重生。鳳凰並非足利家紋,亦無關於不死傳說,因為不死鳥(Phoenix)不同於鳳凰,乃是源自古埃及的希臘神話。「究竟頂」的鳳凰可能取義於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卷一/「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見則天下安寧。」或許,「金閣舍利殿」建造者心中想望的「空之境界」是期願「世界和平」,而「和平」也正是「佛法」所訴求的「身」、「心」、「靈」(「識」)三昧調和等持的具體實踐。

p.s.「意識流」(「識流」,巴利語:Viññāa-sota;英語:Stream of Consciousness)原是佛教修行用語,被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1842年-1910年)引用,於1884年發表在《Mind》(心靈)期刊的論文《On some omissions of introspective psychology》(論內省心理學所忽略的幾個問題)中,詹姆士並於1890年出版《The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心理學原理),正式將「意識流」列為心理學名詞。廣義的「意識流」包括「清醒意識」、「無意識」、「夢與幻想」及「前意識」等心智狀態,奈須蘑菇則將「意識流」概念結合「敘述性詭計」,應用在《空之境界》這部傳綺文學作品裡,讓整部小說籠罩在絕美的懸疑氛氤下。奈須以故事人物的「意識流」主導劇情發展,捨棄時序邏輯描述的傳統手法,藉由「獨白」、「內心剖析」、「自由聯想」、「象徵與暗示」、「時空無侷限地多重變化」或「詩曲般的意象表現」等寫作技巧呈現故事人物的心靈側寫,相對地淡化作者人格的著墨(拿掉作者的「我執」絆腳石,使故事人物直接面對讀者,劇情內容如3D電影般歷歷在目,彰顯「唯識」文學的精神),無形中增添讀者對劇中人物的認同感及對故事「戲假成真」的接受性

伽藍之洞 境界式   

「佛法」的本質是一種體悟真、善與美的人生哲學,教導大眾如何用光明、健康的態度去面對生、老、病、死等諸苦集,使人在這不完美的一生中,仍能勇敢地追求心中的美好目標。「佛法」的宗教外形,有類似孫悟空頭上金箍的作用,目的是為了用道德約戒捆縛徬徨逸散的心;有時,又好像是母親溫暖的懷抱,在心靈畏懼懦弱時,給予撫慰與庇護。而大乘佛教的菩薩,或稱菩提薩埵,巴利文:बोधिसत्त,念作bodhisatta中文翻譯是:「覺有情大士」,其中「有情」,或譯「含識」,所以簡淺地描述,「菩薩」意指「識已覺醒的勇者」。佛教用語「識」係指五蘊(色、受、想、行、識)的起源(生起次第依序為識、行、想、受、色),也是人格(名色)的起源,「識」的日文假名:しき,唸作:Shiki,日文與「死(期)」、「式」等同音。另外,《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即是「根源漩渦」,《空之境界》故事中的女主角兩儀式,姓名含意是「如太極來的識」,象徵著式「起源於根源漩渦」。

 「荒耶,你追求什麼?」

 ――――真正的睿智。」

 「荒耶,在哪裡追求?」

 ――――只,在自己的內心。」

 「荒耶,你的目標在哪裡?」

 ―――當然。就是這個矛盾螺旋《世界》的盡頭―――

 讀者們看完《空之境界》第5章後,應該已經察覺,成佛入魔的法門並無分別,只是人的內心之所嚮不同罷了。

 或許,―――最強的覺醒是……

 (以下是同人文)

 「黑桐,你追求什麼?」

 ――――世界和平。」

 「黑桐,在哪裡追求?」

                                  」(沈默)

 「黑桐,你的目標在哪裡?」

 幹也用堅定的語氣回答。

 ―――式,妳早知道了。就是陪著妳直到這個世界《螺旋矛盾》的盡頭―――

 

矛盾螺旋/境界式   

《矛盾螺旋‧下》/「荒耶」的日文讀音”Alaya”同「阿賴耶」,也就是荒耶自認最大的敵人-靈長集體無(潛)意識。關於「阿賴耶識」,唯識論教義認為「阿賴耶識」是人類意識的根源,性具善與惡,意譯為「藏識」或「法藏識」,即第八識,平常人無法知覺其存在;《解深密經》說明「阿賴耶識」潛藏在肉體中,並相信即使人類死後,「阿賴耶識」亦不會滅斷而是轉生,是因果輪迴的主體。蒼崎橙子並解釋「阿賴耶識」是「所有人類意識的最深層連結到同一個『湖』(即意識根源),……,是靈長無意識下一致的抑止力」。除了「阿賴耶識」外,人類還有眼、耳、鼻、舌、身、意合稱「六識」及第七識「末那識」,或稱「意」,「末那識」是第八識「阿賴耶識」對肉體自受胎乃至老、死盡(盡:完終,《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則指解脫)的延續性全像投射體識,「阿賴耶識」促使肉體自主(非意識性、不隨意)感應而形成不可控制的自我意識(內在人格)。如果從超心理學的觀點,「末那識」就是「阿賴耶識」(「無我」的「集體潛意識」)的我執對應潛意識,此識會促使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相應產生「有我」(或稱「我執」)的主觀意識,進而形成我貪、我瞋、我痴、我見、我慢、我愛等業力與煩惱,《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稱之「顛倒夢想」。跟「阿賴耶識」一樣,平常人也無法知覺「末那識」的存在,只能感受到「末那識」的產物,例如式與織心中潛藏的殺人衝動。此外,橙子提到有位知名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存在『集團(體)無(潛)意識』,該心理學家應該是指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也是分析心理學的始創者,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他抱持著與《瑜伽師地論》之唯識教義接近的看法,也認為人格結構由三個層次組成:意識(自我知性與意志,或稱「自我」,對應「六識」)、個人潛意識(衝動情結,對應「末那識」)和集體潛意識(原型,對應「阿賴耶識」)。《矛盾螺旋‧下》/蒼崎橙子與荒耶宗蓮的對話就是以上述立論為基礎。

俯瞰風景/式/香港  

p.s.「末那」的日文假名「まな」,唸作:Mana。英國傳教士兼人類學者科德林頓(R.H.Codrington,1830年-1922年)於1891年發表《美拉尼西亞人Melanesians》,有一段內容是科德林頓敘述這群生活在南太平洋,澳大利亞東北方島群的黑人民族普遍將存在自然界裡非人格、超自然力量的起源稱為「Mana」(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絕地武士(Jedi)用語則是「原力(Force)」,願原力與你同在!【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末那」(梵語:Manas)一詞最早見於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獻《梨俱吠陀》,是「人類(生物)第一種(意)識」的意思。後來,佛教創始者釋迦牟尼用「識」(梵語:vijñāna)取代該詞,而將歸屬於人類精神(意識)層面的「眼、耳、鼻、舌、身、意」另稱「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派基於「輪迴循環觀」,融合佛陀本生紀事、《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與《攝大乘論》再將「識」區分為代表「本識、種識、境界識」的「阿賴耶識」、「色身(肉體)感應識」的「末那識」與「精神感知識」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由於釋迦牟尼並未講出「識」的「操作型定義」(當時可能不流行這一套),以致於後世佛教學者對於《解深密經》中有關「阿陀那識」(梵語:ādāna)的詮釋莫衷一是,爭論點就是「靈魂」的存在與否。參考佛教經藏中的佛陀本生(過去世)故事,釋迦牟尼本人應該是支持「有靈論」(Animism)的。雖然科學無法證明「靈魂」是否存在,但「佛法」如同「指月之手」,只不過是詮釋生命存在意義的工具罷了。運用「有靈論」,可以輕易解釋許多「應所當為,卻又難解」的「生命課題」。例如「為何人不能隨意殺人或自殺? 」因為怨嘆、內疚與悔恨等負面苦因將糾纏著「靈魂」,那道內心的創傷,持續隱隱作痛,就像是「痛覺殘留」,永遠不會痊癒;還有「為何人要行善?」因為有「靈魂」,於是《空之境界》故事中的黑桐幹也不再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單純笨蛋,反而成了生命中美好且必要的存在。不過,世事就像兩儀式的人格一樣,總是存在著「善與非善曖昧不明」的複合個別面相。「有靈論」有善(利益)的一面,必然也有非善(無利益)的一面。人類常常「以神之名」多行不義,利用「有靈論」做盡蠢事(反向思考:目前亦無法科學否證「無靈論」與「人類浩劫」的關聯性),所以讀者們應該能夠體會釋迦牟尼沒有對「識」作出「明確定義」的善意。正確「信」(念)才能產生真實「識」(力),並成就「願」(行)。「人」的救贖不一定非得向「神」祈求,更不可能藉助於機率理論建構下的「希格斯粒子」。重點顯然不在於「靈魂」之有無,而是在於自己是否堅定相信,勇敢地讓生命釋放無可限量的正面能量。如果上述內容偏向佛教意涵,讓讀者們覺得不太自在,那麼請接受我誠摯的道歉,個人毫無傳教的企圖。《空之境界》僅僅採用了佛教唯識論的「三性八識」部分思想,並未照單全收。「阿賴耶」只是唯識派描述心靈層面的名詞,《聖經》稱為「靈」,佛教別的名稱有「佛性」、「空性」、「自性」、……等,贊成榮格理論的心理學者稱之「(靈長)集體潛意識」,反對榮格的心理學者,如佛洛伊德派稱之「潛意識」或「無意識」,抱持「無靈論」觀念的讀者可以說她是「內心深處」。例如新本格大師笠井潔直言「真實的自我並不存在」(明指沒有「阿賴耶」、「佛性」或「靈」),「本格」係指「正宗推理」,前面多個「新」字,有標榜著「純」的意思,「新本格派」雖然容許加入其他題材元素來豐富內容,但主體仍必須是科學推理(是否符合科學性,得看作家的創作功力),而且有一道嚴格禁止碰觸的禁忌,那就是幻想元素,例如:「神、鬼與靈魂」。即使如此,還是能從閱讀《空之境界》中深刻獲得文學靈感的共鳴(詳見《空之境界〈下〉‧笠井潔解說》),這也正是本文的重點,解釋名詞只是為了幫助讀者瞭解劇情

伽藍之洞/境界式/澄湖           

剩下最後一個疑問,根源之兩儀式(境界式)究竟是不是「阿賴耶識」?《空之境界〈下〉〈空之境界〉》/黑桐幹也問:「妳究竟是誰?」境界式向黑桐介紹自己:「我就是我喲。……。」取自《聖經〈出埃及記〉》第三章第14節,希伯來文: אֶהְיֶה אֲשֶׁר אֶהְיֶה」是神回答摩西詢問的經典名句意指「我始終是我。」 英文譯作:"I am that I am."或是"I AM.",中文聖經參考希臘文聖經,則譯成「我是自有永有的。」若要探討整部《空之境界》用詞及名句典故,奈須大概可以再出一本專書。在後續的對話中,境界式向黑桐承認自己就是根源之渦(與喀巴拉的王冠深處同義)、『 』、伽藍之洞與Shiki人格之原型,因此境界式即是「阿賴耶識」。然而,兩儀家的人將兩儀式那個『 』的起源(末那識)喚醒,給了沒有心(無意識),僅有肉體的人格,所以境界式同時也是「末那識」

空之境界/境界式         

《空之境界〈下〉〈空之境界〉》/境界式最後對黑桐說:「――後會有期了,黑桐君。」………。「――真的好傻,又不是明天就見不到了。」(原文:――さようなら、黒桐くん。………。――ばかね。また、明日会えるのに。)「さようなら」音:Sayōnara,表示即將久別,離情難捨之意,並不適用在平日的告別,無奈黑桐像個人偶,連句不捨都沒說。境界式非常清楚黑桐內心擔心的是那個式,甚過於惦記著祂,所以再次道別時,用語略有不服氣的感覺開頭的「ばかね」是雙關語,可能是罵祂自己呆,也可能是罵那個無可救藥的鈍感惑星人,式就常用ばか這句口頭禪罵他,例如《痛覺殘留》/式曾罵黑桐:「笨蛋至死還是笨蛋,真的沒救了。」〔原文:罵迦は死(ばかはし)ななきゃ治らないって話、本当なんだな。〕。而「明日会えるのに」同樣也是雙關語,表面上意指「應該」,「(式)明天就能見到你」;但是也有「希望」,『(境界式)願明天能見到你』的隱喻。這讓黑桐還是不知如何回應,黑桐的遲疑自有其道理,因為神是願出必行的。(延伸欣賞《空之境界〈終章〉》劇場版/印象曲-snow falling,梶浦由記將兩儀式說的話放在歌詞裡,收錄在《Kalafina華麗菲娜〈Magia單曲集(9th)〉》第二首,與Kalafina 華麗菲娜〈After Eden 專輯(3rd)〉》第十二首,台版由Sony Music代理發行。

伽藍之洞     

《矛盾螺旋‧下》/19981129日星期日陰天下雪,小川公寓之戰已經過了大約兩週,兩儀式作了一個奇怪的夢。或許只是因緣自少女的思念,結果產生了單純的夢境。但是,也有那麼一點可能,夢境的內容與蒼崎橙子提到的喀巴拉的王冠深處及阿賴耶識的相關描述有些符合。Ahnenerbe咖啡廳好像還是間連結現實世界與人類意識根源-阿賴耶識的教堂,身穿胭脂色和服的少女,或許是為守護夢想而代替式死去的兩儀織,她可能與臙條巴一樣,都是因為犧牲而得到救贖,回到光明的『阿賴耶識湖(基督信仰稱之「天堂」 ,"Heaven")。織在車禍當時,正好也是身穿同樣和服。再者,織出事超過2年,臙條巴才與式相遇,所以夢中少女居然認為臙條巴是一個沒看過的傢伙;而窗外邊跑邊向兩儀織揮手,讓織等得快失去耐性,在好天氣卻穿得一身黑的那個傢伙可能是黑桐幹也,現實世界中黑桐本人的膝蓋則在小川公寓被科尼勒斯‧阿魯巴的魔法重傷,尚未痊癒;還有一位向臙條巴揮手,穿著白色連身裙的不知名女子,最有可能是臙條母親-楓(受荒耶設下的輪迴結界控制,殺死真實臙條巴後自裁,之後人偶臙條巴在同樣死法重複多次之後,不堪輪迴結界折磨,反將人偶楓殺死)。夢中的兩儀式因為紅髮男有可以前往的地方,在心裡向不存在的神感謝著(這裡指的是阿賴耶識,但是式根本不識阿賴耶,所以說是不存在的神)。後來,式再轉過身去,發現那裡只有像沙漠般平坦的地平線,什麼都沒有留下。《伽藍之洞》/蒼崎橙子說式能置身於連喀巴拉教徒都無法抵達的王冠深處,但是由於式沒有靈修的經驗,所以可能將冥想至喀巴拉的王冠深處(該處當然包含「天堂」)所見當作是夢境。

臙條巴的日文假名:えんじょう ともえ,其中「えんじょう」亦可翻譯是佛教用語「緣成」,「因緣(矛盾依存)形成」的意思,而「ともえ」則可以解讀作渦(螺旋)形巴紋(圖騰符號),臙條巴的姓名引申為本章章名「矛盾螺旋」,也就是「封閉之輪(輪迴,苦集迴圈,Möbius ring)」。奈須創作第五章的動機或許是請讀者審思人類解脫矛盾螺旋的可能性,故事第(19)節關於式的夢境提到,最後那個紅髮男子也有等待著他的人與可以前往的地方,儘管在該節前段段末已經說明是夢境,因此憑添了模糊的想像空間,但是仍然可以理解奈須對「宿命論」是持保留態度的,相對地,對「未來」則是滿懷著期許。還有,臙條的日文諧音就是Angel(天使),梶浦由記作詞、作曲、編曲的〈矛盾螺旋〉劇場版/ED-sprinter,中譯是「短暫人生的跑者」,意指臙條巴,臙條在學生時代是田徑短跑選手,另外也能翻譯「奔馳」,即臙條巴的真實起源。而只有數十日具體記憶的人偶臙條巴最終擺脫「無價值」宿命,覺醒於真實起源「奔馳」,可能就是「阿賴耶識」的作用。sprinter這首歌詞是描寫臙條的心境,也簡明闡述了自我存在的意義-存在本身就是永恆。(延伸觀賞電影《魔鬼終結者:未來救贖,Terminator Salvation》)

劇場版/巴生前的最後一眼所見   

Kalafina的歌聲似乎有撫慰人心的魔法靈能,目前要聽到正版sprinter,除了選擇日版Kalafina的第二張單曲集《sprinter/ARIA》或首張專輯《Seventh Heaven》之外,比較經濟實惠的作法,還可以考慮SONY MUSIC代理發行的Kalafina 2010 Live Red Moon台宣版DVD,其中sprinter被收錄在第二首安可曲,而當唱到「好想見你」(君に会いたい)那句時,Kalafina的團員Keiko隨手往台下一指, 靈光乍現的感覺如幻似真,就像是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那幅《聖馬太蒙召》中的懵懂稅吏馬太遇見救世者,在剎那間儼然得到救贖。

sprinter       

附註:以下內容涉及透露《未來福音》之重要劇情,瀏覽時請用滑鼠反白下方即可。但還是建議除非必要,請勿觀看。

 

 

 

 

 

 

日本講談社並未將《未來福音》文庫化併入《空之境界》全集,而是改由旗下子公司星海社於2011年11月出版。想看到正式繁體中文譯本可能得等上一段時間,至於山寨譯本的內容就不予置評,總之還是請耐心等候正式譯本面世吧。讀者們看完《未來福音》之後,如果著墨在兩儀未那對黑桐幹也的不倫愛慕,可能與奈須創作的原旨不盡相符。本篇真實意義,可能得從兩儀未那的名字說起,兩儀未那依姓名字義解釋,是兩儀式的末那識(日文「未」、「末」常互用),似乎暗指著未那可能是境界式下凡轉世。《未來福音‧序》/未那告訴觀布子之母:「はい。いつか、お母様を倒してパパを取り戻すのが、わたしの目標ですから。」(是的,我的目標是終有一天要打倒母親,將爸爸奪回來。未那稱呼黑桐幹也為「爸爸」(パパ),推算時間,境界式比式更早認識幹也,所以未那要說「奪回來」。另外還有一個有關兩儀未那與境界式之間關聯性的間接證明,未來福音‧序》/兩儀未那最後向占卜師自我介紹時,稱兩儀式(式)為「母親」,兩儀織為「父親」,原文是:「未那。両儀未那です、素敵な占い師さん。お母様―――いえ、お父様が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未那,我叫兩儀未那,可敬的占卜師婆婆。母親―――不,家父承蒙您照顧了。)未那可能是指19961月某夜兩儀織遇見觀布子之母這段往事,世上知道秘密的應該只有兩位,觀布子之母及境界式(織早已去世),這是連式都不知道的秘密,因為事件當時,式是在睡夢之中,事後織為了保密,當然也不會告訴式。或許還能有其他的解釋,不過,從觀布子之母對小未那的態度看來,應該確信小女孩身世非凡。最後,要特別提到未來福音‧序》/中的一段劇情,自稱不是魔鬼的黑道老大,因為過去欠「照顧」對象觀布子之母一個人情,不方便親自出面,所以讓小未那傳話,要瓶倉所長用好言相勸的方式「照顧到底」,老大是這麼說的,瓶倉光溜以為是要依慣例趕走觀布子之母。奈須在這裡又再玩了一次「敘述性詭計」,有興趣的讀者,在看到該處時,可以多注意一下。

伽藍之洞 境界式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式穿著禮園制服於澄湖   

《空之境界》繁體中文台灣版權,小說由尖端代理;劇場版DVD、海報及周邊商品由普威爾代理,敬請愛護文藝創作者,購買正版商品。

《忘卻錄音》/1999111日星期一 玄霧皋月在準備室遇刺身亡,因為兇手的髮型改變了,玄霧無法「再確認」她到底是誰,為何作者不願明白直指刺殺玄霧皋月的學生就是77(與「奈々」日文同音)?哦不!是那位高傲學姊?奈須可能是要做一個小「測試」,考驗讀者是否與玄霧或一年D班學生有所不同,能夠克制妄自評斷的心(不要論斷人),深刻瞭解「言語能殺人」的殘酷性,橘佳織正是因此而犧牲的。別忘了,在199916日黑桐鮮花與玄霧皋月的對話中,鮮花曾經推論對玄霧抱持殺意的應該大有人在。而行刺者行兇後,並不清楚該名學生是否有被玄霧奪取這次的記憶,雖然1月6日下午蒼崎橙子向黑桐幹也解釋玄霧皋月的偽神之書、統一語言師封號之緣由時,曾自言自語說玄霧擁有奪取記憶的能力,但是奪取記憶似乎只有妖精使才能辦到,玄霧曾對式說明自己不是妖精使,只能語言催眠與採集忘卻(記錄記憶)。不過,令人困擾的是,玄霧在不久之前也被奪走記憶,所以他的說法仍需存疑。總之玄霧沒有為難兇手,反而安慰她並讓其離開。然後,玄霧將準備室的門關好,從內將各式的鎖都鎖上,開始思考終極忘卻(出生前的記憶),發覺「只要自己沒有出生,這世界就是和平的。」挺像是厭世者的臨終告解呢。玄霧死前感受到的粲然一笑,是因為否定自我的存在而得到肯定自我的存在實感,在漫長時間裡失去自我的玄霧顯然至死都未曾覺醒,玄霧皋月的悲劇性人生終場應該是以自殺結案。式在決戰玄霧以後,明白自述了這麼一段話:「即使消失,即使遭到遺忘,事物存在的事實,依然不會有所改變,改變的只有自己用以接受事物存在的心。」禪宗:「非幡非風唯心動」,也就是說:「在這個有著玄霧存在事實的世界,只要玄霧自己內心獲得和平,玄霧的世界才會因此和平。」這是多麼簡單的道理,一昧地否定自己的存在(自殺)是無法獲得救贖的呀。

奈須的小說總是點到為止,「寫得太詳細,就沒有意思了。」他本人如是說(語見《蘑菇與崇的一問一答》)。但是閱讀《空之境界》仍可體會到那沈重的和平主義思想,《未來福音‧say grace-December, 1998漫畫》/「世界和平」是黑桐幹也與兩儀式在1999年新年參拜時,式猜測黑桐所許的願望。(其實非常接近,黑桐內心祈禱著:式與包容著式的世界,從此永遠平安幸福。)那是多麼普通到所有人都猜得到,但也是靈長類集體阿賴耶識秉持的理想,普通卻又矛盾地遙不可及。追溯自從亞當與依娃吃下禁果(知善與惡樹的果實,雖明「善惡」,實為「分別」),被神放逐到這個世界,之後人類逐漸建立起自我的獨立性,但也讓自己更形孤獨,彼此的差異與衝突益趨明顯,於是「和平」逐漸淪為夢想。善惡憑誰分,真理大疑問,而面對人類共有的起源「分別」(babel,也能譯成「亂」),救贖之道又在哪裡?整部《空之境界》似乎沒有明確指出答案,誠如奈須自己的界定,「這是少年與少女相遇的愛情故事」。也有讀者反應,看完整部小說之後還是一團玄霧。啊勒!怎麼會這樣?「所謂答案,明明無所不在(仿《忘卻錄音》/蒼崎橙子的語氣吟唱)。」乾脆再搭配 F(Ansuz)點火咒文好嗎?真是夠了。

痛覺殘留/式  

附註:

1.關於Babel的語源(取材自《舊約聖經〈創世記〉》11:1-9),位於東方示拿地(Shinar,古巴比倫)的巴比倫之塔在《忘卻錄音》/199916日星期三,蒼崎橙子與黑桐幹也談論偽神之書(Godoword)時,也有提及。《忘卻錄音》/故事的最後,式與幹也聊天時想著古老方言滅絕的緣由,該話題的起因是天才(天生自然的庸才)幹也居然殺了式的直死之魔眼無法殺死的東西,式接著突然想到:「……沒錯,在現代,即使是語言也會死亡不具有普遍性的語言,將被剝奪意義而成為單純的發音……正好像,那個在幼年期遭受遺棄就不再成長的魔術師一樣。(指「統一語言師」玄霧皋月)」(詳見尖端版下冊p187:11-13;魔豆版下冊p266:U10-13

2.《忘卻錄音》/可以說是《空之境界》中最黑暗沈痛的一章,奈須藉此章向法國名詩人作家Jean Cocteau致敬的同時,似乎有意趁機解構批判人性,而奈須筆下的教師皆有些不堪,如葉山英雄的好色放蕩與玄霧皋月的玩笑殺(害)人。有趣的是,忠實讀者們習慣對作者敬稱為奈須老師。施諸行於人,終還降己身,這就是因緣果報呢。《忘卻錄音》劇場版/如果忠於原著呈現,肯定會造成更強烈的視覺震撼。所以,三浦監督與平松編劇萬不得已將劇情儘量簡化,於是無良教師拉皮條、全班學生援交、學生未婚懷孕、教師縱火謀殺、教師唆使自殺、師生戀愛、學生自殺和學生弒師等電擊讀者道德神經的驚世駭俗畫面一概刪除,勉強讓故事中的禮園校園保留些許純潔的氣息。至於原著中許多需要嚴肅面對的情節,例如學生(包括黃路美沙夜在內)習於參加形式上的懺悔赦罪彌撒(感恩祭),卻吝於實質上寬恕容忍橘佳織的過錯(世俗常將「傻」與「錯」劃上等號);此外,天主教教義認定墮胎、避孕即是殺害生命,橘佳織是受葉山老師脅迫,因為尊師重道與遵守教義而未婚懷孕,下場卻是受到歧視,最後賠上寶貴性命,更遑論可能背負了自殺的罪。這些值得深省卻又難解的疑問,彷彿背離著生存喜悅的光芒,消逝隱藏於玄霧之森,永遠地被多數讀者選擇「忘卻」。

境界式/新威森林  

p.s.上述內容是以客觀的態度討論空境第六章,奈須以「教師」為題材,與之後的丹‧布朗《天使與魔鬼》選擇梵諦岡教廷「神職人員」當反派的動機應該相同,純粹是為了呈現書中角色表面與內在人格的高反差效果,對世上所有犧牲奉獻的老師們絕無不敬之意,特此聲明。我最尊敬師長了!以上。

殺人考察 後/黑桐幹也   

3.「玄霧」與「黑桐」的日文訓讀都是「Kurogiri」;而「黑桐」的日文音讀是「Kokutō」,與 20世紀法國名詩人Jean Cocteau1889-1963,姓氏發音相同(在故事中,「黑桐」唸作「Kokutō」;「玄霧」則唸作KurogiriCocteau幼年曾目睹父親自殺的悲劇;另外,自小即展現對文學與藝術創作的天賦,被當代文壇暱稱是「文字魔術師」,Cocteau的作品有著超現實傳奇的幻想及雋永盎然的詩意,有些作品迷戀於探索死亡,還喜歡創作神話人物伊底帕斯(Oedipus,殺父娶母的悲劇英雄)和奧爾菲(Orphée,天琴的悲傷主人)轉生於現代的劇情,與《空之境界》比較相關的作品,如詩集《寓意》(Allégories)、《明暗》(Clair-obscur)等,和電影《奧爾菲》系列等以及改編舞台劇劇本《圓桌騎士》(將亞瑟王的英雄傳奇與愛情悲劇搬到當代重新詮釋)等。

4.《忘卻錄音》/與黑桐鮮花決戰之後,高傲學姊告訴對方,自己從一開始就知道把橘佳織逼到自殺的人是誰。這個線索,之前高傲學姊即已透露給鮮花知道,曾經奪取過那個人的記憶,「……。●●對佳織死亡的真相非常清楚,……」,她是這麼說的。

忘卻錄音/黑桐鮮花  

5.《忘卻錄音》/禮園女學生們私下給「統一語言師」玄霧皋月取個綽號叫「語言翻譯機」,玄霧如果可以不要像個頑皮的妖精,改把心思放在發揮自己的語言專才方面,一定能為喜愛閱讀的讀者帶來豐盛的藝文饗宴吧。閱讀外文小說,應該嘗試看原文版,才能最真實貼近作者的創作意旨。但是世界通用的主要語文不下數十種,世上無人能完全通曉(除了玄霧),所以翻譯文學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而優良的翻譯作品不只可以使得原著增色,其本身也同樣能呈現出文學美感,可是譯者的存在性卻很容易被廣大讀者們忽略不見。再者,要將外文名著翻譯成中文,其困難度有時更甚於直接閱讀原文,所以語文程度零級的我永遠對幾位過世及許多在世,認真負責的翻譯作家們深懷敬意。就舉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美國作家法蘭西斯·史考特·基·費茲傑羅(Francis Scott Key Fitzgerald,1896年-1940年)的代表作-《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1925年出版(或譯《了不起的蓋茨比》),故事的敘事者(該小說使用插敘手法)-尼克在書中有一段描述,原文是:

Gatsby believed in the green light, the orgastic* future that year by year recedes before us. It eluded us then, but that’s no matter — 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tch out our arms farther**. . . . And one fine morning ——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費茲傑羅運用接近散文詩的韻體及一氣呵成的連貫筆調,既能維持敘事的流暢度,也使得字句間產生如村上春樹在推薦本書的專文中所形容的節奏感,這是閱讀原文時才會有的效果。此外,費茲傑羅對書中主角(其實是作者自己)一廂情願的天真和義無反顧的傻勁,極盡自我解嘲之能事,作者幽默地利用前言後語一百八十度逆迴的反轉語義,中間卻無任何準連接詞串接,只偶爾以雋語(epigram),或看似雋語來暗示。這樣模稜兩可、曖昧不明的寫作模式,費茲傑羅視之為一種「測試」(讀者不妨當作「閱讀測驗」),他說:「測試一個人是否具有一流的智慧,莫過於看他是否可以同時容納兩相矛盾的念頭,仍能理一心不為二邊所亂。」(原文: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費茲傑羅期許讀者反覆思量,理解文字背後的深意。故事的內容除了呈現作者想要表達的文學詩意之外,亦寫實地刻劃出人類在慾望與道德,現實與夢想的衝突掙扎下,不斷地重蹈過去的深淵―――幻象的破滅。以下是譯文

蓋茨比相信那盞綠燈***,相信會有歡樂的未來,即使那未來正逐年遠去。昔日它躲開我們的追求,但是不要緊―――我們跑得更快把手臂伸得更……有朝一日―――

於是我們奮力往前,像逆流奔波的舟船,不時被浪推回從前。

*  :由於蓋茨比追求的是包含性愛的愛情,所以作者使用「orgastic」這個字。
** :該句與本書的開場引子,由湯瑪斯·派克·丹維利爾斯(Thomas Parke D'Invilliers,作者第一部半自傳體長篇小說《樂園此方,This Side Of Paradise》,1920年出版,或譯《塵世樂園》中的人物,同時也是作者的筆名)訴說的諧謔詩《那就(為她)戴金帽,Then Wear the Gold Hat》,彼此首尾銜接。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有些版本(包括英文版),將那首詩刪除,於是「頭」不見了。讀者們如果對英文版有興趣,可以參考《古騰堡計畫》免費提供的完整版,請直接在Google鍵入「The Great Gatsby Gutenberg」即可找到。我把那首詩摘錄下來:

 

Then wear the gold hat, if that will move her;

    If you can bounce high, bounce for her too,

Till she cry "Lover, gold-hatted, high-bouncing lover,

   I must have you!"

 

我不懂得費茲傑羅在《大亨小傳》裡究竟想表達什麼。可是,有一點是再明白不過了,他告訴讀者,「勢利的」(snobbish)女人要什麼樣的男人,如果被那女人嫌棄,男人只有拼命地……。」

***:蓋茨比的魅惑(enchanted object)-東艾格區(East Egg,位於紐約長島的虛構地名,「Egg」的舊時俚俗用語可以指「人、傢伙」)黛西(Daisy)家門前碼頭盡頭的那盞綠燈,是連貫整篇故事的指標物件。

 

在閱讀《大亨小傳》時,還可以注意一些細節,費茲傑羅會在字裡行間神來一筆,讓讀者品味一種撥開草叢發現珍珠的驚喜感。這也是村上春樹極力推薦《大亨小傳》的原因之一,村上在他的名著《挪威的森林》第三章裡,藉主角渡邊描述《大亨小傳》「沒有一頁是無聊的」。讓我舉一個例子說明,《大亨小傳》第一章由尼克敘述的一段開場白,原文如下:

He didn't say any more but we've always been unusually communicative in a reserved way, and I understood that he meant a great deal more than that. In consequence I'm inclined to reserve all judgments, a habit that has opened up many curious natures to me and also made me the victim of not a few veteran bores. The abnormal mind is quick to detect and attach itself to this quality when it appears in a normal person, and so it came about that in college I was unjustly accused of being a politician, because I was privy to the secret griefs of wild, unknown men. Most of the confidences were unsought--frequently I have feigned sleep, preoccupation, or a hostile levity when I realized by some unmistakable sign that an intimate revelation was quivering on the horizon--for the intimate revelations of young men or at least the terms in which they express them are usually plagiaristic and marred by obvious suppressions. Reserving judgments is a matter of infinite hope. I am still a little afraid of missing something if I forget that, as my father snobbishly suggested, and I snobbishly repeat a sense of the fundamental decencies is parcelled out unequally at birth.

整段文句中,一開始尼克(至後面第一章中段才知道這傢伙的名字)說自己聽從父親的教誨,養成評斷他人時都會有所保留的習慣。接著卻開始murmur,抱怨那種習慣令許多愛管閒事、包打聽的怪人(curious natures)對他暢所欲言,同時還害他被不少擺出老生常談、前輩說教姿態的討厭鬼(veteran bores)煩擾。當一個正常人流露出該項習慣特質時,不正常的心靈總有辦法立刻看透,並加以糾纏,就因為那些魯莽亂來,未聞其名的哥們(wild, unknown men對人先作自我介紹是一種基本禮節常私下找他傾訴難以啟齒的悲嘆和辛酸,所以他在唸大學時曾被不公平地指控是「政客」(politician)。尼克無奈地反駁,其實大部分聽到的隱私都是不請自來――每逢意識到有人即將激動地對他吐露心聲時,他都得使出渾身解數來敷衍――經常得佯裝熟睡、出神,或是一副不友善的輕浮模樣(a hostile levity。後來尼克更brabrabra數落起大學裡的同學們,那些年輕人或是表現得像是年輕人的傢伙(口氣有些輕蔑他們行為幼稚),事實上當時尼克與這些人同齡,卻要裝作飽經世故的樣子。尼克批評他們的告白或至少他們表達的用辭,往往是千篇一律,毫無新意,而且欲蓋彌彰,很少從實招來(前面居然說自己無意探聽隱私)。別以為笑點到此為止,作者之後異峰突起,使用「infinite」這個字,將其中紅色粗體字標示的句子譯成中文:不論斷人是無限大的期望。(「不要論斷人」引用自新約聖經,是耶穌【神之子,God’s boy對世人無限的期盼【infinite hope】。詳見馬太福音7:1-5;路加福音6:37;羅馬書2:1-3;歌林多前書4:1-5;雅各書4:11-12等章節)此句英文有正反雙關含意(故事中所有類似雋語的句子都來這套),表面看似能當座右銘,又像是先替《大亨小傳》打預防針,提醒那些讀舌書評留點餘地。其實另一方面,尼克拐彎抹角地承認無法做到「不論斷人」(infinite hope= boundless hope【遙無止境的期望】)。本文最後,跟偷糖當場被抓包的小孩沒兩樣,尼克收斂咄咄罵人的態度(改為偷偷罵),終於反求諸己。他訥訥地(說話遲鈍謹慎的樣子)申辯,如同他父親自負地(snobbishly)提醒,他也自負地再次強調,每個人的基本禮節是生而不平等的。自己唯恐忘記這項優勢而在待人處事上有所疏失。(他強調是fundamental decencies,「基本的」禮節,不是硬ㄍ一ㄥ的,順便再罵一下別人沒禮貌。)尼克在「談笑」之間登場,他自詡的是「禮節」(道德層次),在市儈的外表下隱藏著良心。(他對大家吐了半天苦水,卻沒提到自己的名字,看來是a wild, unknown man)前面列舉的那段英文是不是有點「敘述性詭計」的味道?費茲傑羅的幽默展現多層次的節奏旋律,一階接著一階拾級而上,愈來愈高,一旦攀到最頂再回顧整段文句,能自然地興起一股心曠神怡的洋洋快意。(延伸閱讀范仲淹《岳陽樓記》,賦體文,結合詩體與記體文【抒情記敘文】的寫作模式

p.s.「談笑」的英文是……banter」,源自拉丁文,原意是「像個傻瓜一樣地喋喋不休」(to gibber like a moron)?』語見《麻辣女強人,Morning GloryMike Pomeroy,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飾演(0:42)(註:banter」是指「善意地談笑」,字源依舊未明,英國最早的出現紀錄約在1670年代,原先是指「惡意地嘲弄、奚落」,後來有一陣子更被當作髒話。Mike Pomeroybanter」舊時的字義來嘲諷,上面那句話是玩笑,不能當真)後來在劇情末段(1:27-1:28),Mike Pomeroy向女主角Becky Fuller(瑞秋·麥亞當斯飾演)傾訴自身的孤獨處境,希望Becky引以為鑑,那時Mike沒有像個veteran bore,而是真誠地交心(りあえるBecky問是不是在對她說好話?他回答:「I told you I could banter.」幽自己與Becky一默

境界式/宜蘭設治館    

6.《忘卻錄音》/第3節開頭第一段關於式與「那傢伙」(日文:そいつ)兩人之間的謎樣對話(詳見尖端版下冊p71-72;魔豆版下冊p172),因為第二段式再次提及「那傢伙」(日文:そいつ),明白地是指黑桐幹也,所以很容易讓讀者誤以為第一段講的「那傢伙」同樣是指幹也。不過,這是奈須的「敘述性詭計」,蓄意(惡作劇)讓讀者自己掩蓋真相。第一段的謎樣對話是在式的潛意識或是夢境中進行,以第一人稱自敘。如果仔細閱讀內容,應該可以發現與式對話的是玄霧皋月,時間是199915日,星期二上午,玄霧皋月趁式在睡夢中,竊入她的潛意識採集忘卻。另外,很有趣地,日文以「そいつ」描述第三人稱常有「輕蔑對方」的意思,但是也可以暗指「關係親密」(中文的「那傢伙」也能作這兩種解釋)。於是,當式用「那傢伙」描述玄霧皋月,是表示「輕蔑」?還是「親密」?而提到幹也時,式說的「那傢伙」,「輕蔑」與「親密」,到底孰者的成分多些呢?

7.《忘卻錄音》/當黑桐鮮花在夢中回憶起(也有可能是玄霧皋月如鮮花所願,將「忘卻錄音」送還給她)那段往事,關於她的哥哥「即使想哭也不能哭」的原因,曾經深深地感慨:

 ―――任誰都會得到(他的)同情理解;但(他)相對換來的,

 卻是不為人知,空無所有的孤獨。

 (―――用同理心對待每個人,卻沒有人會去注意;

          相對得到的只有空無的孤獨。)

 原文:

  ―――それは誰とでも解りあえるかわりに得た、

     誰にも気付いてもらえない空っぽの孤独。

至此,鮮花終於能夠體會「為善不欲人知」者,那種「無所企求」的孤獨。那是―――如同空氣般,容易忽略卻不能失去的必要存在……最重要的人。「黑桐幹也式」的人生哲學對鮮花日後的人格發展,包括這次禮園精靈惡作劇事件的處置決斷,也已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或許,在鮮花的心目中,真正的英雄(大士)所為並不是快被狗襲擊的時候時救她、惹父母生氣時挺身而出袒護她、或者是在河裡快溺死時,伸手救她上岸之類的事。該節描述與玄霧皋月的惡趣行為形成強烈對比。(詳見尖端版下冊p172-174;魔豆版下冊p254-256

8.《空之境界》/中出現兩位具有「過去視」的超能者,一位是在《忘卻錄音》/登場,逃避魔術協會封印指定,漫遊任教於各間學校,以害人為樂的玄霧皋月;另一位是在《未來福音》/登場,年老時失去未來視能力,隱身於觀布子市南鬧區小巷底,煢獨一生,卻以“————”為職志的觀布子之母,前面不是打錯字哦,奈須老師出了一道填空題考考讀者呢,書中真的沒有明白說出占卜師所期望的人生志業是什麼,或許作者猜想大家都能猜得到,所以未再贅述。如果真的看不懂,請別氣餒,試著回想該書的章名,答案自然分曉。至於為何具有同樣過去視能力的玄霧與觀布子之母兩人所作所為大相逕庭,那是因為性有善惡,人情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一旦擇定人生道路,種下了前因,勢必承擔後果,兩人的結局當然也將有所不同。

境界式/宜蘭設治館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