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談社文庫本與尖端文庫本/配合台灣讀者的閱讀習慣,尖端尺寸與字體均較大   

俯瞰風景/式     

《空之境界》是我誠摯推薦一生必讀的小說之一,既是一本動作冒險愛情輕小說,也是一部嚴肅討論自我救贖的福音寓言。作者是天才型小說家奈須蘑菇(奈須きのこ,音同茄子與蘑菇),原創人設插畫則是奈須的好友武內崇繪製,這部傳綺派神作最早發表於199810月至隔年世紀末5月間的「竹箒」(可能意指魔術師的座騎)同人社團網頁(最初的標題名稱是《空の境界式》),當時奈須年僅25歲。《空之境界》原先在2001年是以同人誌刊物發售,後來由日本文學出版巨擘講談社在2004年正式印行商業版(精裝本,或稱硬皮書),分為上、下兩集,國內平裝中文譯本則由傑克魔豆在2005年至2008年代理出版,譯者是翻譯多部台灣角川知名輕小說的廖嘉信。之後隨著劇場版在2007年至2009年之間陸續播出,專業影評均給予正面評價,更創造多項日本動畫影史賣座紀錄。講談社在2007年為配合動畫化,順勢將小說改版為文庫本(平裝小書,或稱口袋書,價格較低且易攜帶),分為上、中、下三集,和之前的商業版(包括台灣魔豆版)最大不同處,主要是訂正幾處小錯誤,例如有些時間點及小川公寓配置圖等。不過,講談社文庫版的公寓配置圖修正後還是出了小錯,台灣尖端版亦跟著沿用(詳見尖端版中冊p183),上圖住家應為3F~10F。由於公寓配置圖在《矛盾螺旋》一章是個關鍵,所以提出討論一下,奈須在這裡玩了一次難解的「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劇場版/沒法玩這招,所以直接說明了),該配置圖其實是描繪《矛盾螺旋》事件開始前,臙條巴一家人從入住直到1998年5月,公寓電梯處於停用維修狀態,當時的原始設計圖。後來電梯開始使用,該電梯包括其側的螺旋形樓梯已經被動了手腳,電梯在未開放的二樓位置旋轉,自三樓以上,電梯轉了180°變成門朝南,如圖一所示。而螺旋樓梯則像火箭鉛筆一樣(作者拿蒼崎橙子的年紀開個小小玩笑)被往上頂,使得各層樓梯口的位置與電梯門一樣改變。此外,其他的些微差異包括:排版改為單排,字形較大(台灣尖端版),更適合閱讀;還增加幾幅武內崇的新插畫與書籤;以及各集篇末分別多了綾辻行人、菊地秀行與笠井潔三大懸疑推理小說作家的解說加持,原來的商業版上、下集都是笠井潔解說(台灣魔豆版沒刊出),比較奇怪的是,文庫本中集篇末的解說缺少了傳奇小說大師菊地秀行一向獨到的洞察力,解說傳奇故事是秀行的強項之一,對於中冊出現的三大奇幻主題:伽藍之洞(空洞?是幸福吧)、矛盾螺旋(救世者與死滅者立場的矛盾轉換)以及荒耶對式說的一句話:「——正視那股黑暗,回想深藏心底的名字」(我是誰),原因不明地,秀行並未多作詮釋,真想見識大師施放的花火呀。秀行破題談到「孤獨」,顯然地,當代推理小說評論專家,負責解說下冊的新本格大師笠井潔送到嘴邊的油豆腐給叼走了(《忘卻錄音》/黑桐鮮花說過的日本諺語)。至於最後來個「一面觀賞著……」,那是秀行習慣的結語方式哦,是期許讀者延伸閱讀該書的意思。秀行觀賞之《化身博士》是羅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1850年-1894年)的代表作,描述善惡並存的人性與雙重人格(兩儀式是複合人格,與雙重人格本質不同,詳見《空之境界〈下〉〈空之境界〉》☯+與DID在世人眼中可能難以分辨)。《空之境界》文庫三集版的國內平裝中譯本代理權改由尖端取得,並在2010年依序出版,譯者是擁有翻譯多部尖端、東立輕小說經驗的鄭翠婷。

圖一 小川公寓3F~10F配置圖(修正)  

奈須的《空之境界》為人津津樂道的除了流暢帥氣的情境描寫、華麗唯美的詩意語彙及蘊意深遠且對白幽默的隱喻用詞,另外最為特別的就是「詭計性敘述」(正確的說法應是「敘述性詭計」,但是為了與「時序性敘述」對照,以下均以「詭計性敘述」稱之),綾辻行人在《上集》篇末解說裡對此有極精彩之見解,所謂「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即是作者運用自敘、倒序或遮蔽等非詐欺性(魔術)手法,使讀者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並且讓讀者自己將故事的真相掩蓋掉,所以是能為小說製造懸疑緊張氣氛的重要元素。《空之境界》的「詭計性敘述」包含兩大特色:

一、不按順序出牌:例如前四章時序錯亂,而且第一至第五章中的各節編排也不是平鋪直敘;如果進一步將章節依照時序性與邏輯性重組(時序性敘述),如表一所示,與原著章節(詭計性敘述),如表二所示,再試著把小說中第一至第七主要章節搭配隨著時序遞升之音符,兩者之間互相比較時,可以發現表二「詭計性敘述」的編排方式會產生較強的節奏旋律。

《空之境界》章節  

        接著,請讀者觀察第五章各節的編排,本章可以分為三個劇情路線,包括:A、主路線:矛盾螺旋,臙條巴路線(在目錄中,第五章的標題明示臙條巴在本章的關鍵角色);B、螺旋矛盾,黑桐幹也路線;C、邪惡魔術師荒耶宗蓮與科尼勒斯‧阿魯巴路線,各節標題與路線屬性整理如表三所示(請特別注意奈須將各節次編排符合時序性)。《矛盾螺旋》係由主路線佈局主題,其餘兩個插曲路線循著主路線彼此螺旋纏繞,構成《空之境界》最氣勢磅礡的一章,這種節次排法並非「詭計性敘述」,而是文學作家描述多路線故事時所採用的「迴旋曲」(Rondo,或稱「輪舞曲」)模式。能讓情境更為活躍生動,使讀者明確地感覺到高潮迭起的劇情發展,進而增添閱讀小說的盎然趣味。(延伸欣賞J.R.R.托爾金《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

p.s. 平尾隆之監督的《矛盾螺旋》劇場版,嘗試在原著的迴旋曲模式之外,加上時序錯置的「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我覺得算是成功的,在我心中應該是《空境》系列動畫中的最佳影片,但這是主觀認定。該劇場版不論原創劇本、藝術、攝影、視效、配樂、音效與剪輯各方面均屬上乘之作,可是在日本沒有獲得任何動畫賞或推薦獎項,顯示大多數專業影評並不欣賞迴旋加詭述,這樣疊床架屋的作法。因為會使得劇情益趨複雜,減損流暢感。

表三  第五章 矛盾螺旋之節次編排_迴旋曲式     

《空之境界》的「詭計性敘述」另一個特色:

二、刻意翻牌與蓋牌:故事中的人物會各據立場,各說己話誤導讀者,最大的疑問是兩儀式渴求殺人的意志,究竟是出自於織?還是式?抑或是另有起源?答案應該以最後末章《空之境界〈下〉〈空之境界〉》兩儀式給黑桐幹也的額外獎賞為準。此外,故事中深感困擾的是某些訊息交待不清,以致形成資訊空白。例如199883日未來視少女瀨尾靜音與黑桐幹也兩人中午一起在Ahnenerbe咖啡廳用餐後,靜音基於善意提醒黑桐有關他的未來預言,黑桐後來曾經泰然自若地向臙條巴與式提及這件事,預言的真實內容卻要等到2008年《未來福音》在C74同人展會場正式發表,讀者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黑桐是有所隱瞞。閱讀第五章《矛盾螺旋》時,原先不解為何黑桐在小川公寓要做出近乎自殺的愚蠢行徑,之後他歷險未死理應慶幸,但臉色有時卻顯得陰沈,這個謎團終於有了答案。黑桐當然不是擔心自己的安危,他顯然是以自己的死亡當作指標,只要自己還活著,代表式的苦難尚未結束;反之,或許犧牲自己,就能讓式不再受傷。所以「願意為式而死」,不只是臙條一人哦,但是黑桐一直將這份愛的心意埋藏心底,始終未曾向式表明。

為什麼奈須要刻意讓真相如此曖昧不明呢?奈須當然沒被玄霧皋月附身,不至於惡作劇地整人為樂;《空之境界》也絕對不會像Kuso Game般惡搞讀者。想瞭解奈須的創作動機,或許可以從整體事件發生的地點略知一二,《空之境界》的場景構想藍圖是日本東京地區,奈須藉此虛擬出一個城市叫做東京都觀布子(みふね)市,日文的「觀布子」與「三舟」同音,而「三舟」係源於佛教偈語「一月三舟」,典故是取自《華嚴經疏鈔》卷十六:「……。譬猶朗月,流影遍應,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觀。一舟停住,二舟向南北行,向南者見月隨南,向北者見月隨北,停舟者見月不移。……」經疏是以月喻佛,以三舟譬為修行者的機緣領悟。如果加以引申,三舟就是指讀者們的機敏與悟性,明月則是《空之境界》,《空之境界》的本質未曾變化,但是因為讀者的觀點立場各異,對故事的感想與心得自然不盡相同。此外,武內崇與奈須早期共組的同人團體TYPE-MOON(型月)也和「一月三舟」同義,意指無論觀者知覺月型輪廓是三日月還是滿月,月的本質並不會因此而有改變。

所以空境裡運用「詭計性敘述」的終極目的,可能是計劃將讀者們當作同人作家來訓練,奈須嘗試解構故事的完整性,再讓讀者自行拼湊重組,由讀者自己填補缺片,期許能從自我領悟中獲得全新不同於作者原意的創作心得。至此,讀者們說不定已經靈光一閃,奈須該不會是在――?!應該猜對了!「理解」、「解構」與「再構」產生型質轉化(文學靈感的昇華),奈須「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的本質是一種「傳綺文學煉金術」。換個角度看,奈須的《空之境界》就是根源之兩儀式(境界式),而讀者們則是式,不過請放心,如果讀者看不懂《空之境界》,奈須絕不至於威脅說要「殺了你哦」。

當然凡事正如太極一樣,有好的一面也就有壞的一面。奈須的「詭計性敘述」並不是毫無缺點,畢竟大多數人是抱持著放鬆的心情閱讀輕小說,需要絞盡腦汁,費心推理的作品可不一定會讓人期待,於是有讀者些微地埋怨看不懂,從尖端文庫本三集遞減的發行量(講談社日文文庫版也有類似情形)客觀分析,顯示看不懂的人可能不在少數,我就是其中之一,不懂又不是丟臉的事,讀者們也可以試著依照表一「時序性敘述」的章節順序閱讀,抒解中了詭計而矛盾螺旋的腦袋。「詭計性敘述」的另一個缺點,就是閱讀過程需要大腦的理性分析,於是感性的能力受到相對拮抗,對於劇中人物之間情感的互動較不容易產生共鳴認同感,這在閱讀偵探小說時,還不至於產生隔閡,但是面對《空之境界》的複雜劇情,即使奈須輔以華麗夢幻的浪漫場景,雋永如詩的心境描述,讀者們似乎仍難於領會幹也與超能女們之間的純真感情,所以有些空境同好們常圍繞在鮮花、未那的不倫愛戀話題上打轉。暗黑血泊創傷系作家虛淵玄也曾公開表示,會對奈須蘑菇滿懷敬意,全是因為鮮花的關係!這可能只是少數妹〤容疑者的真心告白。本部落格的宗旨是想告訴喜愛《空之境界》的讀者,請別因為花園裡盛開著薔薇與百合,看似錦簇熱鬧而流連忘我。這名為《空之境界》的文學魔術聖殿裡,每個房間都有許多美味豐盛的精神靈糧,大家一起來享用吧。奈須主人(Master,大師)不在這兒,於是偷偷幫大家開了一扇小門,請進。

殺人考察 (後)/式    

附註:

1.本部落格不是阿卡夏記錄(Akashic records,所以發表的文章謬誤在所難免,請當作墊腳石甚或踩泥墊,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請隨意吧。阿卡夏(Akashic)梵文原意是「普天」,她的別名是「第五元素」,即宇宙萬物與時空紀錄的原始碼。由於物理學的演進,有些科學家認為揭開神秘主義的面紗,阿卡夏記錄應該就是指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理論(未完全實證)的希格斯粒子(或稱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那是宇宙(物質世界)最原始的質量粒子沒有自旋,內部角動量為零,可以藉由交互作用使所有基本粒子獲得質量,是時空與力場的起源,也就是「第一因(first cause) 」。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主要任務就是要探測希格斯玻色子,或是「量子場論」學者所謂之希格斯場,不過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願用100美元下注打賭找不到(有趣地,霍金站在純科學立場,更認為天堂與來世是弱者畏死自欺的童話故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利昂·馬克斯·萊德曼(Leon Max Lederman)則將希格斯玻色子稱作「上帝的粒子(God particle)」,該別稱是源於古希臘理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觀察物體的移動,曾提出假設:「凡是運動的物體,一定有推動者在推著它運動」,如此往上追溯,則必然存在「第一推動者」,他將之命名:「第一因」。神學家聖湯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s,約1225年-1274)在其著作《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援引「第一因」假說,發表「五路論證(Five Ways)」以證明  耶和華的存在(聖湯瑪斯認為「第一因」即是  耶和華)。(延伸閱讀丹·布朗【Dan Brown】小說《天使與魔鬼(Angels and Demons)》

《忘卻錄音》/玄霧皋月對黑桐鮮花說他曾探求到阿卡夏記錄,亦即到達根源漩渦。而從玄霧與式的對話:「……我的能力只能從別人已經走過的道路來獲得資訊,但妳卻可以看到接下來的路會通往哪裡呢……」,似乎他對根源漩渦並沒有全般瞭解(式內在代表的暗黑虛無僅是根源漩渦其中一個境界)。由於玄霧總是少根筋(「再確認」功能障礙),他的談話內容仍須存疑,玄霧只是個失去自我又自以為是的可憐傢伙罷了,倒不至於說謊。因此,雖然無法確定玄霧是否能碰觸神的領域,但很明顯地,他已經比其他魔術師達到更深的層次。這故事暗示著,玄霧即使被引領到根源漩渦,終究還是玄霧,可別天真地認為能脫胎換骨變成黑桐(兩人姓氏的日文讀音一樣,但人格天差地遠)。心靈的淨化不假外求只能依靠自己。

 2.《空之境界》(羅馬音:Kara no Kyōkai),最初的書名是《空之境界式》,但是這形同掀開底牌,並不符奈須的風格,所以改為現行版本,書名的「空」(kara,日文假名:から),有兩種含意,一是表象含意:「虛空」,與其相關地,出現在《空之境界》最初同人版封面與之後講談社各冊目錄的英文副標題:「…….is nothing id, nothing cosmos」譯作「……無我,亦無我所」,或譯「……我空,世間空」,意指「肉體的我與物質的世界均為流轉無常;而我與包容我的世界,其內在本質實無分別」,語見《中阿含第6經》,宗教家釋迦牟尼藉以闡明「空性」,物質依存於時間維度才會有生、滅,不侷限於時間維度者即使剎那存在亦等於永恆。正如同《矛盾螺旋‧下》/式提到有某個人(應該是指黑桐幹也)堅定地說:「人生就是為了不遺留任何東西。(詳見尖端版中冊p385;魔豆版下冊p112)一般人並不能感知「 」為何物,釋迦牟尼真的沒給超脫時空,非生非滅,始終自在的「她」命名(數百年後,大乘《般若經》系列為「 」採用具象名詞「空」,梵語Sunya),佛陀(Buddha,意指「如實覺醒的聖者」,釋迦牟尼的稱號)畢生甚少對修行者談論他所認知的「 」之境界,僅南傳《律藏〈大品〉》1:5-6記載,在鹿野苑初轉法輪時曾說:「不死之門已經開啟,凡具耳者悉得聽聞,你們應當生起信心。」以及,南傳《自說經8:1》/釋迦牟尼罕見地回答:「……非地、非水、非火、非風(非以費米子組成的普通物質形式存在);非無窮空間(不侷限於3維空間維度)、非無限意識(非由幻想所活化的東西)、非空無一物(非不存在)……非此世、非彼世、非此彼二世、非日月之界(不侷限於時間維度)。」並且,佛陀以「諸佛之境界無須思惟」來提醒修行者,深究根源只會徒增挫折、狂亂(詳見南傳《增支部》4:77,不建議參考北傳《增壹阿含第18經》,因為此段內容變改)。所謂「 」,量子物理學家稱之為「第五維度」,The 5th Dimension,或稱「額外維度」(Extra Dimensions),仍屬未經實證的假說。依據「廣義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整合(萬有理論),簡單地描述就是:「一種具有能量的額外空間維度,該初始型態能量分佈形成人所能感知的時空四維結構」。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宇宙初始時應該只有一種交互作用 (能量),後來才「分化」成多種形式,所以應該可以導出一個力學方程式能統一解釋現世所有可觀察的交互作用。可是物理學家卻發現依據現知的時空四維模型建立之量子理論並無法同時適用於重力與磁力(皆自然界四種基本交互作用之一)演算。物體質量愈大,則作用力亦愈大,因此巨大地球對鐵塊的引力(地球的重力) 應該強過小小磁石對鐵塊的磁力,但是現實情況卻是相反,間接顯示第五維度存在的可能性,因為有一部份重力似乎「神隱」了。「超弦理論」據此假設「重力子」 不同於其他粒子,屬於一種「閉弦」,所以會「隱身」至扭曲的額外維度。「第五維度」假說是西奧多·卡魯扎(Theodor Franz Eduard Kaluza18851954於1912年發表,他注意到將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式自四維時空模型改寫增加第五維空間時,其方程式組可以同時適用說明重力(愛因斯坦重力場方程式)與電磁力(馬克士威場方程組),假設「廣義相對論」是目前科學對宏觀世界的「最佳詮釋」(它的確是),那麼世界或許存在著人無法感知的額外維度瑞典理論物理學家奧斯卡·克萊因(Oskar Klein18941977於1926年對「第五維度」再提出一個構想,他認為「第五維度」並存於現有的四維時空裡,只是因為太小了,所以人類無法感知。而且,科學家們多次實驗驗證「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也發現粒子永遠處於「晃動」狀態,亦即粒子的位置與動量(質量×速度)一直改變,顯示微觀的時空被粒子扭曲了,換個角度說,也可能是「隱藏的維度」使得微觀時空「凹凸不平」。「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另外還指出粒子的位置與動量不準度與「光子」能量有密切關係,薛丁格方程式進一步將粒子的「晃動」狀態視為一種波函數,該函數在時間上的演化同樣證明與能量(或類似的東西,例如「場」)有密切關聯,這些證據均導向「隱藏的維度具有能量」的可能性。哈佛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麗莎·藍道爾Lisa Randall)的研究團隊在進行核分裂實驗的過程中,意外觀察到某些微粒憑空地消失,藍道爾因此參考「第五維度-卡魯扎-克萊因理論(Kaluza-Klein. (KK) theory)」於1999年提出假設,在現實世界裡或許隱藏著微小的額外維度。很奇妙地,式「直死之魔眼」所看見萬物的「死線」依照前述假說,可以解釋為現實科學無法觀察到的維繫萬物存續之微能量軸線。而科學家絕大多數抱持著「科學實在論」,但弔詭的是,量子物理學家宣稱:「因為世界是由『作用於無窮維度的希爾伯特空間的連續算符場』(人『看』不到的『希格斯場』)所構成,所以DNA、夸克、電子、光子真實存在!」「膜宇宙論」藉由黑洞觀測數據更衍生假說:「你我認知的世界其實是宇宙邊緣二維曲面資訊的全像投射!」(頗有「萬物皆空」的禪意)佛教修行者不同於科學家的唯物觀點,改由身心體悟的層面試圖瞭解真理,他們相信藉由行深禪定,可以主動感應到(照見)「 」的表顯特性,即是「空性」,進而證悟「 」的本質。根據佛教《小空經》、《大空經》的記載,「空性」隱含"nothing"與"everything",「非存在」與「存在」,「出世寂滅」與 「入世包容」的雙重觀,此處不說「圓融」二字,因為「圓融」係源自於「大佛頂首楞嚴經」,該經譯者明顯援引道家「太極」思想,雖然是一體兩面,考量不令讀 者把佛、道混淆,故避免使用。《空境》目錄的英文副標題中所謂「id 」係心理學名詞「本我」,奧地利猶太裔精神分析學家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的人格理論假設人格涵蓋「本我」、「自我」及「超我」(id, ego, and superego) 三部分,分別代表著肉體感官的原始人格、知性人格與理性人格,彼此互為影響制衡。此外,佛氏認為「意識」表層之下另外潛藏著某種意識運作,稱之「潛意識」。而屬於潛意識的「本我」是人類慾望和衝動的起源,意義上接近佛教唯識論的「末那識」。人雖然無法感知潛意識層的「起源」(「末那識」),可是一生行事卻深受「起源衝動」影響。關於「起源衝動」,《雜阿含第68經,〈滅觸經〉》/釋迦牟尼明示超脫輪迴(矛盾螺旋)的首要「滅諦」就是滅斷「觸」(十二因緣之一),這個「觸」是指「我執」,或稱「起源衝動」,也就是「末那識的產物」。唯有「起源覺醒」(自我救贖、原罪赦免)才能夠「滅觸」,釋迦牟尼更對修行者解釋,即使是和最後一位親自度化的弟子須跋陀羅,佛陀也是這麼說的:成就真正覺醒(巴利語:Sammā-sambodhi,音譯為「三藐三菩提」,知、行、願相應體悟)的方法是信受奉行「八正道」(亦稱「戒、定、慧三學」),意義上與天主教教義讚許的「七種美德」相近。基此,讀者們應該能逐漸領會奈須創作《空境》第三章可能想表達的某些寓意。《痛覺殘留》/淺上藤乃因為「人工無痛症」(「無我」 )而強制閉鎖了感覺機能、情緒反應及超能潛質(「滅觸」),但是蒼崎橙子直斥藤乃的兩位父親作法失當,式與黑桐幹也則用一模一樣的勉勵語句,善意提醒藤乃:「會痛的話,就要喊疼。」還有,依據釋迦牟尼總集畢生思想的最後遺教:「諸行無常,人當自強。可以進一步解析「空性」。詳見《長阿含第4經,〈遊行經〉》,巴利語:Handa 'dani bhikkhave amantayami vo: Vaya-dhamma sankhara; appamadena sampadetha.直譯是:嗯!現在,我告訴各位受戒的修行者:「存在的事物,終歸幻滅;精進不放逸,恆自持定成就正覺)。該遺教也同時釋疑了人類「行善」,包括「惡性善用」的真諦。「行善」是為了許自己一個美好光明的未來。「善」,巴利語kusala,原意指「利益」,最初的意思是「割香茅草敷座」【有助於修行 ,才不會鬱鬱得「志」的說】。請試著讓想像隨時間暫且回溯到兩千四百餘年以前,在末羅族人(跋耆族的一支)的拘尸那揭羅城外,娑羅雙樹下,那一夜,大地悸動,百花飄零,釋迦牟尼入般涅槃(「 」之境界)前僅以簡短一句話勉勵修行者。遺言的內容提到:萬物諸法雖存在卻無法常住,終必壞滅,矛盾螺旋(苦集迴圈)也是同樣地,一旦成型(存在),就必然會崩毀,故說「諸行無常」;既然矛盾螺旋可以打開,那解脫之道又在哪裡?釋迦牟尼是這麼認為的,過去於現在已逝無法改變,可是未來於現在此時還未存在,人於當下(現在此時)的奮勉不懈可以正面影響未來發展,矛盾螺旋因此能夠解脫,故說「人當自強」(奈須的座右銘就是:「人類皆強大。」即可能意指「人類具有左右未來的能力)。《未來福音〈未來福音 Mörbius ring〉》/式殺掉炸彈魔倉密的未來視時,也有說出與前述相似的理念(1998年8月3日上午11時33分許的時間點,式於「現在」殺掉【reset】了「未來」)從物理學觀點,如果將虛數時間(實數時間的假想「分身」,讓時間維度虛擬成另一維空間)導入理察·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19181988)的「宇宙多重歷史理論」,所呈現的「時空圖」將會是無限個「未來相」,之後各歷程路徑相互抵銷,只留下一個「現在相」,證明「即使時空的演化本於一大勢所趨,但是未來仍有無限可能」 。再者,霍金與潘洛斯於1968年發表的「奇異點定理」真正指出的是:我們置身的這個時空區域,必定聯繫著過去(或許也聯繫著未來)另一個時空區域。烏克蘭裔美籍物理學家亞歷山大·維蘭金(Alexander Vilenkin)也在1982年提出相關假說:『宇宙是自沒有時間和空間的「無」中誕生的。』nothing」是「id」與「cosmos」的終結也是起始,在循環不息的永恆生命裡,人應該更謙卑地學習審思與反省,以尋求內心和平與安樂之道。其餘有關內容,請參考本部落格兩篇【《伽藍之洞》/喀巴拉(Qabala)教徒的王冠(Kether)】及【《矛盾螺旋》/阿賴耶識與式的奇幻夢境】。至於另一個「空」的內在含意則是「」(日文假名から有「虛空」與「殼」等含意),引申為故事的主題:「人偶」,人是神作的人偶,依《聖經〈創世紀〉》的記載,神創人有其積極光明的目的。太初時的創世七日,神先用五天半精心佈置這個世界。第六天稍晚,神在最後按照自己的形象與樣式做了人,讓人管理世界。第七天因為一切美好,已經夠了,神於是滿足地休息一整天。但是人後來偷吃了知善與惡的果實,忘卻了圓滿包容的心,相對產生了分別與缺失的人格(罪的起源),從此不再是完人(希伯來語:שָׁלוֹם‎讀音:Shalom,後來成為「平安」的問候語),反成了罪人(sinners,是宗教意涵的名詞,意指人不完美,甚或有罪【sinful】),以致於遠離伊甸(人間樂土)。其餘相關內容請參考本部落格一篇【《俯瞰風景》/自殺的理由】。所以《空之境界》與書名的英文副標題:〈the Garden of sinners〉是彼此關聯輝映的,讀者們請試著推想「境界」是與那一個英文標題字對應。「境界」日文假名:きょうかい,也有「胸懷」、「教會」等蘊意而「境界」原係佛教用語,意指「自身證悟真理的程度」。例如佛教論述唯識思想的《楞伽經》第一卷:「……善法集為身,證智常安樂;……一切諸如來,自證智境界。 ……」)可能讀者們都已發現:——英文標題太「白」,少了朦朧感。嗯,那幾個字是給西方人看的,這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困局,世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

即使不完美(sinners),也要勇敢追求美好(Garden)。」或許,這正是奈須藉由《空之境界》想傳達給讀者們的未來福音。相隔近十年之後,類似的福音思想在2008年發表的《未來福音〈02_daylight_October, 1998-〉漫畫》/蘑菇與崇透過《俯瞰風景》未曾露面的禮園受害少女安藤由子勉勵淺上藤乃與宮月的話:「就算多痛苦,也請相信世界綺麗。」再一次地出現。漫畫中敘述由子是在1998年夏末(8月底,應該是8月27日)喪生,所以她很可能就是第八名受害者,至於橙子於8月28日提到往後三天內會再增加一人,是指●●●●。

The Garden of sinners is nothing id, nothing cosmos.人間伊甸即是空之境界。是死滅暗黑的虛無【nothing】,或是美好光明的未來【everything】,端視人選擇哪一條道路。)

俯瞰風景/式與伽藍之堂人偶   

p.s.《空之境界〈下〉〈空之境界〉》/黑桐幹也提到:……據說人類是由三種要素組合而成的生物——精神、靈魂以及肉體。若是精神棲宿於大腦,靈魂棲宿於肉體,那麼,……(詳見尖端版下冊p359;魔豆版下冊p395)。黑桐的說法應該是依據是佛教釋迦牟尼解釋人類苦集迴圈形成的十二因緣(Twelve Nidānas)理論,其中「識」屬十二因緣第三因子,或稱「業識」,佛教唯識論稱「阿賴耶識」,佛教中觀學稱「空性」,佛教禪宗稱「法眼」,《聖經》稱作「靈」(希伯來語ruach,《奧義書》稱「阿特曼」(Ātman,最深層的自我,有時修行者也用梵語的VijJapti),超心理學稱「靈魂」(Soul, or apparition),部分無神論則認定是荒誕且缺乏科學證據。而「名」(Nāma)屬十二因緣第四因子之一,《聖經》稱作「魂」(希伯來語nephesh),心理學稱「精神」、「意志」或是「心」(包括意識層與潛意識層)。還有,「色」(Rūpa)同屬十二因緣第四因子之一,在此係指「肉體」,佛教唯識論認為「肉體」亦有人格,稱之「末那識」。佛教用語「識」很容易與心理學名詞「意識」(Consciousness)混淆,「識」的巴利語:Viññāa,梵語 :Vijñāna,原意是「了別」、「智慧」,令人聯想到《聖經〈創世記〉》裡人類原罪起源-分別善惡樹的智慧果實若是指「識的原型」梵語則用VijJapti,原意是「信息(訊息)」。雖然大多數巴利語佛學研究者認為Viññāa即指Consciousness,但釋迦牟尼明確提到「識」(Viññāa是在「名色」(Nāmarūpa,人的身、心個體)之前形成,解讀成「意識」(Consciousness)似乎不盡合理,所以有的學者翻譯為「藏識」(Hidden consciousness),比Consciousness好多了。《忘卻錄音》/玄霧皋月在對決時告訴式:「……請放心因為―――即使妳想忘卻,那段紀錄也已經確實地錄製在妳身上了。」(日文「記錄」,中文當作名詞時慣用「紀錄」。詳見尖端版下冊p141;魔豆版下冊p230。)釋迦牟尼使用「識」這個名詞,應該是要強調其「記錄」的特性,一切緣成(緣起)造作(即指諸「行」,巴利語:Sakhāra,十二因緣之第二因子),都將被如實「記錄」下來,進而影響未來發展。當然啦!佛教中觀學特別注重「假名設施」,提醒不要對任何名詞字義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必須嘗試去瞭解該名稱背後隱含的本質,宗教學的「靈魂」應該絕對不同於大家常在靈異驚悚片中看見的場景。不相信「轉世說」的霍金曾提出「p維膜-黑洞理論」,在《胡桃裡的宇宙》一書中霍金敘述黑洞可視為在時空額外維度中兩片p維膜的相交接痕,有關黑洞內在態的資訊則儲存成p維膜上的波。粒子(人由粒子構成)掉進黑洞(物理學的根源漩渦)的過程,就像是閉弦撞擊於一片p維膜,激起波動,當波動聚集將導致p維膜部分剝離,形成一個新的閉弦,這形同自黑洞放射出一個新粒子,而該粒子仍會「重現」原粒子的資訊。《伽藍之洞》/蒼崎橙子篤定地告訴黑桐幹也:「…即使重生為截然不同的人,她依然是兩儀式。……薔薇不論怎麼栽種,還是會長出薔薇。即使孕育的土壤與水分改變,也不會長成其他花朵。」(詳見尖端版中冊p41;魔豆版上冊p221。)或許物理學者、宗教家與小說作者都是在描述著相同的真理,只是各自解析的面向不同而已。相不相信靈魂的存在,それは…あなたが決めることです(這應該由你自己決定,仿家政婦三田的語氣)。敬請將無謂的爭論拋諸腦後,以純文學角度欣賞小說作品。總之,釋迦牟尼認為識(靈魂)、名(精神)與色(肉體)是彼此輾轉依扶相生(詳見《雜阿含第288經》),如果讀者們要將之視為superego, ego and id間的關連性,我也絕對100%沒意見的。為了讓更多的讀者理解《空之境界》故事中隱藏之機靈巧趣,不得不冒著引發反感的風險,寫了不少廢言贅述(真的是必不得已哦),例如,根源之兩儀式(境界式)顯然同樣地深愛著黑桐幹也,藉由上述佛教教義,我們可以理解境界式與式兩者互為影響,境界式對幹也由 「恨」轉「愛」的過程引人遐想。境界式就是「 」,其實沒有「心」,不過這麼描述比較簡單易懂。或許更貼切地說,「境界式」應該是:「……無心」(......and nothing heart),亦「無無心……」(......not nothing heart),《空之境界》第2及第7章,《殺人考察(前)》與《殺人考察(後)》這兩章的英文副標題,取源自中國唐朝黃蘗希運法師的《傳心法要:卷一》(其英文版用「no-mind」表示「無心」,但那應該是「無念」的意思),黃檗乃是開創曹溪南禪門臨濟宗的義玄法師的師父。哦!回頭講境界式,許多讀者都想知道她後來究竟怎麼了?奈須早已將答案 ……

3.奈須蘑菇(なす きのこ),字義中可能暗示著故事人物設定的軸心思想,我認為作者是過於自謙,但深怕讀者囿於表面的解讀而產生不必要的誤解,在此就不討論了。

4.奈須蠻喜歡在書中開自己玩笑,舉三個例子:《俯瞰風景》/黑桐說:「……挺像三流(廉價)小說的。」(日文:三文小説,是輕蔑小說內容低俗不值的習慣用語,連橙子也同意黑桐的看法喲。)另外,《矛盾螺旋‧下》臙條巴說:「什麼嘛,這不就跟廉價(三流)恐怖片一樣了嗎?」(部分原文:安物のホラー,安物意指廉價貨、次級品,日本習慣用「安物のホラー映画」描述「具備勇奪金酸莓實力」的恐怖片。)還有,第五章《矛盾螺旋》/臙條巴提到是住在小川公寓405(410)室,奈須可能拿自己開了一個玩笑,因為位於東京都某區,「竹箒」辦公室所在的那棟大樓就叫小川。讀者們要不要猜一猜「竹箒」是在幾樓?

5.Ahnenerbe」(遺產,原意是傳承古代遺留之究極知識,簡單形容,就是要碰觸神的領域),此複合詞源自納粹德國大反派希姆萊(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成立之德意志古代知識遺產繼承局(Ahnen Erbe),該機構致力於尋找聖遺物如朗基努斯之槍(延伸觀賞電影《康斯坦丁驅魔神探 ,Constantine》)、約櫃和聖杯(延伸觀賞電影《法櫃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系列),及研究占星術、黑魔術(延伸觀賞電影《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系列)等,咖啡廳選用這個名字,可能暗示店長正是此道中人。從《矛盾螺旋‧下》/篇末式的夢境推測,Ahnenerbe咖啡廳能聯繫世外境界。

空之境界 DJCD 第二卷 封面 Ahnenerbe咖啡廳       

6.如果無法理解神(因為無以名之,所以我還是使用崇敬的稱呼)將人放逐到世間的正面意義,讀者們可以延伸觀賞武本康弘等人監督之TV動畫《涼宮春日的憂鬱 Ⅱ 2009〈漫無止境的八月〉》(請讀者們耐心看完全8集),片中涼宮大神讓SOS團員乃至全人類重複循環15532次暑假8月17日至31日,過著如同伊甸的日子,但所有SOS團員在既視感出現後卻無法再感到快樂,其中最難過的是未來人朝比奈實玖留,因為這麼一來,她本人就成了「禁止事項」,最後普通人阿虛設法讓涼宮恢復平凡的生活。

再者,雖然綾辻在《空之境界‧上〈解說〉》中提及「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只在純以文字表現的小說才辦得到,但是以我的認知,「詭計性敘述」其實可以適用於蓄意營造懸疑氛圍的各類型文藝作品,並沒有侷限於小說創作,例如《空之境界》劇場版/也有運用類似手法。(看過的讀者應該會發現「就是那種詭計嗎?」)不過電影比較重視臨場感,必須能夠讓觀賞者即時消化資訊,編劇(腳本)與監督要更謹慎為之。談到「詭計性敘述」(敘述性詭計),通常讀者多會聯想「新本格推理小說」,谷川流《涼宮春日》系列則是另一種典型,其中最成功的一篇應該是《涼宮春日的消失》,其劇場版並獲得2010年第15屆動畫神戶賞劇場最佳放映作品獎。該劇場版中有兩個藉由「詭計性敘述」產生的超「萌」場景,一是阿虛在世界改變後,循線到光陽園高中尋找涼宮,在無計可施之際喊出那個魔性吸引力的關鍵名字「John Smith」,春日聽到這名字時反應就像是晴天霹靂般整個人癱倒,相關的緣由必須回溯到《竹葉狂想曲》故事中,在三年前的七夕夜;另一個「萌」點是在片尾曲之後,有一段隱藏劇情,長門有希在圖書館看見一對兩小無猜在填寫借書證申請表,長門後來把手中的書舉高擋住視線,裝作沒看到,The End。啥!下面沒了!哦!故事必須回到劇中有一景(《涼宮春日的憂鬱》也有帶到),之後阿虛來找她,要帶她離開圖書館與其他SOS團員會合,她對阿虛做了一件地球人才會做的事,那次事件極可能就是造成「涼宮春日消失」的引子。

7.《矛盾螺旋‧下》/荒耶宗蓮與蒼崎橙子的一段對話:「製造人偶的技術雖然不如妳,但我也有得到前輩的技能,妳應該不會不知道,那位進行人偶製作的『妖僧』之名吧?」荒耶話中所影射的是平安時代末期至鎌倉時代初期的著名和歌僧人西行法師(日文假名:さいぎょう,1118年-1190323日【陰曆216日】)。「西行」法號的由來應是取法釋迦牟尼最後在拘尸那揭羅城(巴利語:Kusinārā)外的娑羅雙樹下,頭朝北,面右側臥,入涅西行。所以「西行」有「究竟涅槃」的含意。關於西行法師製作人偶的傳說是源自於《撰集抄〈卷五第十五回〉》,內容述及類似《舊約聖經〈以西結書〉37:1-14》記載的「人骨復活術」,西行法師自敘在高野山(空海法師在此創立真言密宗)上因為寂寞,於是在曠野中拾集死人骸骨,拼湊成完整骨架,再施以反魂法,令其長出血肉而得以復活,但由於該軀體沒有心,所以形同「活死人」,外貌「更抱歉」,結果日本文學史上第一宗談論「人造人」的事例,終究以失敗告終。《撰集抄》是日本自敘文學(第一人稱說話集)的先河之一,對日本室町、江戶時代以降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而「敘述性詭計」可以說是自敘文學的本格變體。近代考據,《撰集抄》敘事歷史年代有許多謬誤,因此學者們判斷可能是鎌倉時代末期,與法相宗興福寺有關的僧人或信士偽託西行法師所作的傳教書(興福寺在奈良公園內,讀者們如果看過萬城目學的《關西三部曲》第二部《鹿男》應該會對玉木與綾瀨,啊!不,是對此寺印象深刻,玉木與綾瀨在《豐臣公主》劇場版仍有對手戲哦),也就是說西行法師確實曾經長期獨居高野山,但「人造人」的故事則是虛構的情節。奈須應該知道這層關係,所以在文中未詳其名。真實版的西行法師以寫作和歌聞名日本,其中有一首詠春詩收錄於其自撰的《山家集〈春之部〉》,內容:「願はくは花の下にて春死なむそのきさらぎの望月のころ」,譯成中文:「但願氣絕春櫻下,適逢杏月望日時。」此詩的典故是取自佛教上座部的傳說,釋迦牟尼生日、成道與涅槃都是在古印度太陽曆的2月(巴利語:Vesākha)月圓之日,相當於現行陽曆(教皇格理哥里【Gregorian】於15821015日頒佈啟用)5月(閏年時為6月)月圓之日。5月在凱爾特(Celts)神話中是「森林精靈」的祭典時節,玄霧皋月的生日可能是51日精靈節。日本古時使用與中國農曆接近的和曆,明治維新後改用現行陽曆,但是原先舊制月份的別名則被保留沿用,所以5月又稱「皋月」,日文假名:さつき,係源於漢字,《爾雅·釋天》記載「五月為皋」。話說回來,依據《大般涅槃經》記載,釋迦牟尼涅槃時,非值花期的娑羅樹落英繽紛。印度的娑羅樹,梵語:sāla,係指印度七葉樹(Aesculus indica),成串的淡黃色或淡粉色花朵遠眺呈現白色,如白鳥棲林。該樹種若移栽到東亞地區,花期多在5-6月間,北印度的娑羅通常較晚開花。當年可能是氣候變遷,使得花期提前。可是,由於日本佛教屬於大乘(北傳)佛教體系,釋迦牟尼涅槃日係採用陰曆215日(近年日本佛教界已遵循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決議改為陽曆5月月圓之日),這時候正值春櫻盛開,在詩人眼中,能在櫻花花瓣以「秒速五厘米」如雪片般飄落的花雪景色中辭世,應該是最詩意,最貼近「之境界的吧?《俯瞰風景》劇場版/蒼崎橙子前往醫院探視巫條霧繪時,霧繪也說了一段原著裡沒有的優美台詞:…やっぱり…わたし、ここからの眺めが好きなの…桜…春はね、桜がとてもきれいなの…花びらが青空に散って、空に花が咲くみたいになって…譯成中文:「…果然,我…還是喜歡從這裡看到的風景,…櫻花,春天裡…櫻花非常美麗,花瓣飛散在青空下,好像天空中綻放著花朵一樣…」但是,早期的佛教修行者可能較不抱持浪漫思想,他們普遍對於釋迦牟尼最終在一個窮鄉僻壤入般涅槃難以釋懷,只得自行衍生穿鑿附會的解釋,因為得道的教團領導人應該在自己的修行道場示寂,這是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仍廣為奉行的定律。其實,釋迦牟尼會在拘尸那揭羅城郊入涅26°44'21.1819''N, 83°53'25.575''E),或許是「早已」決定的事,拘尸那揭羅城巴利語:Kusinārā,今名Kushinagar距離佛陀故鄉迦毘羅衛(巴利語:Kapilavastū,首府遺址尚待確認,目前有兩處候選場址)不遠,而本生處藍毘尼園(今尼泊爾Lumbini,阿育王立柱處,27°28'10.7702''N, 83°16'32.0635''E),相隔首府不到30km。從佛陀涅槃當天仍自波婆村(Pava,今印度北方邦Fazilnaga,位於拘尸那揭羅東南約20km)啟程,往西北方向嘗試著趕路的情境研判,顯然是想返回家鄉,可惜病重難以成行,也有可能是瞭解到返鄉根本毫無意義而作罷,那時釋迦族已經被憍薩羅國的毘流離王屠滅,故城不復,人事全非。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殺戮史,釋迦牟尼時代的北印度也是長期處於戰亂中,每天不斷地重複著人殺人的場景。佛陀在荒涼曠野入涅的因緣與生性凶殘,殺死父王頻毘娑羅王,害死母后韋提希夫人,與親舅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征戰,還多次謀刺釋迦牟尼的摩揭陀國阿闍世王息息相關,阿闍世王之後親身經歷數起奇蹟事件,遂誠心皈依於佛陀座下,但是殘暴的個性並未稍改。在釋迦牟尼入涅前幾年,阿闍世王派大臣禹舍往謁佛陀,轉達屠滅跋耆共和國的計畫,佛陀顯然預見了未來事態的趨勢,當然知道阿闍世王不會接受他的規勸。跋耆族是釋迦族的近支親族,而該共和國的首府毘舍離更有佛陀恩師阿羅邏仙人的修行道場。釋迦牟尼可能不願再見到釋迦滅族的慘事重現,決心設法保護跋耆族人,於是佛陀將僧團交與幾位大弟子帶領,身邊只有阿難與少數弟子跟隨,毅然離開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前往跋耆共和國傳教,鼓勵當地民眾加入僧團,自此一直到入涅,傳教行跡遍及跋耆領地。釋迦牟尼想傳達給阿闍世王的訊息極為明顯:「我將盡形壽(用此餘生)守護斯土斯民,相信終有一天能體會我的用心。」佛陀般涅槃數年以後,世事的發展果真如他預知的情境,阿闍世王統領大軍剿滅跋耆共和國,沿途雖不至於趕盡殺絕,但所到之處仍是一片腥風血雨,跋耆族人捨棄財產加入佛教僧團者倖免於兵禍,百工技藝(文明)亦得以傳承。釋迦牟尼與阿闍世王的善惡權量抗衡,表面上釋迦牟尼似乎屈居弱勢,實則不然。阿闍世王是佛教經典的第一次結集,五百阿羅漢之百日結集的重要贊助者,他與其後歷任繼承者皆容許佛教在國境內自由傳教。相隔約兩百年後,摩揭陀國繼承者阿育王(梵語:Ashoka)在執政初期時簡直就是阿闍世王的轉世翻版,慣以暴虐手段統治全印度。後來在菩提迦耶(梵語:Buddha-gayā,釋迦牟尼成道處)受到佛法感召,幡然悔改,捨棄暴力,施行仁政。釋迦牟尼殷殷期盼國家的統治者能效法轉輪聖王以正道、寬恕、和平與慈悲等善法治世的理想終於藉由阿闍世王的繼承者付諸實踐,為印度人民締造短暫數十年卻無比珍貴的太平聖世。

8.《空之境界》內容敘述一位內心孤獨的少女式解脫矛盾螺旋束縛,勇敢追尋人生存在意義的成長故事,期間她經歷七種嚴酷的挑戰試煉,面對《俯瞰風景》/巫女和《痛覺殘留》/退魔武士甚至《殺人考察〈前、後〉》/狼人等,轉世而成的超能者、《伽藍之洞》/幽靈以及《矛盾螺旋》、《忘卻錄音》/現世中三大邪惡魔術師式的前世是一位英雄,嗯,更貼切地用語是梟雄,人稱★★★傻★(年少時有些石頭腦袋天然呆),1571年○○山事件之後,卻自稱是★★★魔★,最後又自戕以終,因此起源於「  」,即萬物死滅之所。後來,本於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教相信人降生現世,是一種心靈渡化的歷程)。現世生活中,由於起源感應,式的心裡隨時潛藏著殺人(歸於虛無)衝動。在驚濤駭浪般的廣橋決戰裡,式被藤乃斷去左臂,遭逢與前世相同的境遇(參考相關文獻,□□□之變時,式前世的手肘部位被敵軍武士長柄鑓槍或是鐵砲【即銃,火繩槍】重傷),彷彿是輪迴的嘲弄。但值得欣慰的是,雖然生命中滿佈險阻,仍然有屬於光明力量的一群忠誠朋友在式的身邊幫助支持她。式的夥伴們包括魔術師蒼崎橙子,黑衣高僧轉世的傢伙,那傢伙的妹妹很不情願地也算是,以及式爺爺、家人與秘書管家,還有一個姓氏諧音是天使的平凡人…。

矛盾螺旋/持刀近侍☆成利,哦!不,是臙條巴  

p.s.先聲明這段文章頗具爭議,僅供參考。1582年6月21日,式的前世在□□□之變中,乍聞近衛親信起兵謀反,曾淡然說道:「是非も無し」(一般皆翻譯成:「沒有辦法」,卻不太像式前世慣有目空一切的語氣,可能應該解讀為:「是非本無」,意指:「時局變迭,人心叵測,本是亂世之常。」)如果換作式,一定直接罵說:「這個分不清是非的笨蛋。」而上文提及的黑衣高僧可能就是那位江戶時代復興台密(日本天台宗)佛教1616年就任大僧正(日本僧官最高階),後世尊稱「黑衣宰相」的傳奇僧侶。所謂「黑衣」係指出家人之緇色僧袍,僧服的顏色依佛教部派而有不同,但那傳奇和尚就像一般的台密僧,平時只穿黑色。傳說他出家前的身份是位武將,與式的前世彼此是摯友,更是天敵(□□□之變時,他是討伐軍首將【先鋒】,式前世因他而自裁,現世再相遇,應該會很想殺了他)。1607年他被德川家康任命為比叡山探題(地方管長官職),致力再興被毀於1571年戰亂的比叡山延曆寺(台密總本山),當初燒討比叡山的正是……。此後他參與多所寺院的重建工作,寺院多是建造於城的東北「鬼門」方位,用意是安魂鎮邪,守護和平。有一件事必須特別為黑衣高僧澄清,1614年7月的方廣寺鐘銘構陷豐臣事件,主使者應該是另一位僧侶,臨濟宗(禪宗支派)的以心崇傳。當時黑衣高僧甫於1月就任日光山(即後來德川家康之祀廟東照宮與輪王寺)住職,常駐於山上負責整建工程。再者,史書記載黑衣高僧與崇傳兩人常意見相左,而且行事作風迥異,道不同,不相為謀。1624年以後,黑衣高僧在寬永寺又耗時十餘年,主持完成木活字大藏經,使佛書推廣普及,讓僧眾棄武專研佛學(武僧參戰是比叡山燒討的導火線之一)。而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主導整個江戶(今之東京)都市興建計畫,為今日日本首都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並參考陰陽道(吸收中國道家太極與五行思想)的風水學,施修安鎮法(一種密教調伏曼荼羅)在江戶城周邊八方(東青、西白、南赤、北黑、中央與其他四個副方位色黃)設置五色目不動尊,即不動明王。由於當時人民苦於戰火蹂躪,對未來不敢懷抱希望,此舉有助於安定民心。明治時代為剷除幕府勢力,故將不動尊移位。池上永一的科幻小說《香格里拉(Shangri-La)》/則將守護阿特拉斯(未來之東京)的能量屏障,從五行陣改寫為大衛之星(六角)。總而言之,黑衣高僧深受最初三代德川將軍倚重信賴,許多重要政策制訂常會事先徵詢其意見,江戶幕府之後改以儒道(中國儒家思想)治國,自此結束連綿百餘年的戰亂(日本戰國時代),人民終於盼得渴望已久的和平。《殺人考察〈後〉》/199635日深夜,同為台密僧的荒耶宗蓮出手搭救那傢伙,荒耶的太陽穴因此挨上式的一刀,不知道是否與回報前述因緣有關。(依奈須的敘事邏輯,事出皆有因。綾辻行人在《上集》篇末解說裡是這麼描述的:「這部浩大小說的每個細節都經過縝密的思考與精心創作。」)讀者或許還會好奇地問,那傢伙變成獨眼龍又如何解釋?黑衣高僧並沒有瞎眼,因此應該與前世無關,不過若以同時代(安土桃山至江戶幕府初期)的獨眼名將(大名)伊達政宗為例,有所謂「一目抵一命(大劫)」的說法(新海誠導演之《追逐繁星的孩子〈星を追う子ども〉》也有運用這個概念),而未來視少女瀨尾靜音就曾經預測那傢伙原本會…。

金鯱城 原是那古野城舊址                

9.我只是一個空境迷罷了(私はあくまで空境ファンですから),既非書商,亦非片商。部落格裡一些因緣連結的商品廣告概與本人無關。《空之境界》的小說、劇場版動畫與片尾曲號稱三絕,如此堅強的黃金組合在日本動漫作品中可說是絕無僅有。總之,站在愛護文藝創作者的立場,敬請大家踴躍支持正版品。在台灣,小說(上、中、下)三集繁體中文文庫版為尖端出版社代理(ISBN: 9789571042534, 9789571042541, 9789571042558);繁體中文字幕的劇場版/DVD(翻譯極佳)、海報等周邊商品則由普威爾代理;劇場版-ED(片尾曲)的演唱團體Kalafina(華麗菲娜)2010年之後的最近作品,已有台灣版發行,由SONY MUSIC代理。Kalafina團名的由來是個秘密,kala(日文:カラー)原意是色彩,依SONY MUSIC正式公布的中文團名推測,可能的寓意是華麗浪漫的維多利亞風格;此外,kala也是《空之境界 ,Kara no Kyōkai》「空」(から)字的一種讀音(日文常 r, l 混唸,所以kala也可唸成kara)。而Fina,既是伊蘇女神的名字,也有the finale(終曲、壓軸)的意喻。由於該美聲女神團體成立的最初目的就是華麗獻唱本故事之劇場版/系列片尾曲,所以Kalafina(カラフィナ)的初始含意可能是「空の境界末樂章」。

(以下補充於2013.1.13)本篇文章不知為何無法順利進行更新編修,所以有些資訊補充稍遲。梶浦由記於2012.3.31 a.m.10:43Twitter公開說明「Kalafina」是古羅馬尼亞文「Anifalak」(「神に背く者」,逆神者)的倒寫。但是這個說法於2012.9.15Twitter上的推友否定(古羅馬尼亞文沒有「Anifalak」這個字),由記尷尬地笑稱那是四月一日愚人節的惡作劇,那天明明不是四月一日啊!該名推友還很貼心地幫由記找了「Kalafina」的字意(可是沒有解釋字源),由記避而不再談論此事,於是「Kalafina」到底意指為何?由記尚未鬆口講出真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昇 的頭像
    空昇

    空之境界-奈須蘑菇獻給世人的未來福音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