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覺殘留/淺上藤乃           

《痛覺殘留》/淺上藤乃具有淺神家族(退魔一族)的直系血統,左右眼能分別使目標物向左或向右旋轉,也就是擁有使物體扭轉的超能力,藤乃還聽友人(那位執著少女,詳見尖端版上冊p170,魔豆版上冊p133)說,只要將言語反覆複誦就能化成詛咒,所以她很自然地說出那如泣如訴的咒語:「凶れ」。由於日文的「(まが)」與「禍(まが,唸maga)」是同源字,「禍れ」(原意是「降禍於彼」)常被用作憎怨的咒語,有詛咒對方死的意思,翻成中文就是「死吧」、「去死啦」、「請去死一死」之類的。奈須在這裡借用「禍」的同義字「凶」,而且「凶」(kyo)與「曲」的音讀(kyoku)接近,所以藤乃的「凶れ」既可翻譯「去死吧」,也有「彎曲吧」的含意。日本人對於彎曲和扭曲並未嚴格區分,例如本廣克行監督之第三部以香川縣為場景描述一群超能阿宅的溫馨小品《彎曲吧!湯匙〈曲がれ!スプーン〉》,片中的湯匙就是扭轉彎折的。近幾年這句「凶《まが》れmaga re在日本幾乎家喻戶曉,這當然必須歸因於劇場版/小麻-能登那彷彿受盡不平委屈又略帶無辜呟泣般的傷痛吶喊。

痛覺殘留/式   

附註:

1.淺上藤乃,淺上的日文假名:「あさがみ」,即「麻裃」,「麻裃」是江戶(德川幕府)時期,武士的正式禮裝,武士就是幕府戰士,為將軍或大名殺人是武士的基本職務之一。及至明治維新推行倒幕運動,代表舊勢力的武士,尤其是只有薪俸卻無田產的下級武士遂淪為首波犧牲者。因此「麻裃」可以引申為「接觸死亡而獲得快感的不適應存在者」(《空之境界〈上〉《空之境界/序》》/荒耶宗蓮描述淺上藤乃成為棋子的原因)。另外,藤乃的日文假名:「ふじの」,亦指「治不好的」,引申為藤乃的無痛症和透視扭轉靈眼;同時還有「扶持」的含意。(延伸觀賞山田洋次監督,真田廣之、宮澤里惠主演之《黃昏清兵衛(たそがれ清兵衛)》,是「武士三部曲」首部曲,並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

痛覺殘留/淺上藤乃     

2.少女們會彼此分享生活經驗上的心得,因此在同儕間常出現類似的行為舉止。《忘卻錄音》/1999年1月11日,遲來的新年之夜,黑桐鮮花與藤乃一樣,都相信複誦能變成願行,於是她像念咒語般反復喃喃唸著:「自重自重………」,同時挽著哥哥幹也的手臂,走在光彩絢麗的街上,在懷春少女心中,能和心儀的對象親切貼近的相處,應該是比一頓豪華和風大餐更加幸福吧。式就曾抱怨幹也總是吸引一些怪人,但正因幹也有著黑洞(桐?)般的親和力,這些超能女們會在幹也面前卸下心防,顯露出不為人知,天真爛漫的一面。(後記:《殺人考察(後)》/此事還有續集,腹黑版的鮮花居然將「正月的秘密」告訴了式。尖端版下冊p205:19將「正月」誤植為「新年當天」。)

3.英國作家D.H.勞倫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1885年-1930年,比較廣為人知的作品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他有一首詩「自憐」,內容是:「未嘗見過野生鳥獸會自憐,即使凍僵而從樹上墜落,至死鳥兒也不曾自憐。」(原文:I never saw a wild thing sorry for itself. A small bird will drop frozen dead from a bough without ever having felt sorry for itself.)這詩在雷利·史考特執導的電影《魔鬼女大兵,G.I. Jane》中被維果·墨特森飾演的士官長用來勉勵海豹部隊受訓學員。勞倫斯不是生物學家哦!其實萬物皆有靈性,野生動物也懂得悲憐。小鳥守在伴侶亡骸身邊,盤旋哀鳴的情形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非洲象為了尋找水源,在旱季時可能必須長途跋涉上千公里,小象不堪勞頓,累死於道途。相隔十數年後,當象群再經過傷心地,母象仍會嗚咽著不忍離去。勞倫斯詩中的「自憐」,對人類來說更習以為常,即使神寵愛的天才和篤信神的偉人也會自憐。米開朗基羅大師被設計陷害去畫他並不在行的西斯廷禮拜堂穹頂壁畫時,渾身滴滿油彩的他深感挫折地在寫給友人的信中這麼形容自己:「……像隻被雨濡濕的貓咪躲在牆角暗自哭泣著。」而加爾各答的德蘭修女在最無助時寫給友人克洛迪舒克神父的信裡更任性地對神哭訴:「……我用盡一切心力,希望上帝與我同在,然而雙方依舊相隔甚遠。我飽受失落之苦,苦於上帝遺棄我,苦於上帝未真實存在。」《痛覺殘留》/黑桐與式兩人都曾不約而同地告訴深受無痛症之苦的藤乃:「會痛的話,就要喊疼。」(想歪?!禁止〤!)3章英文副標題:「ever cry, never life」,所謂副標題就是奈須在封面、目錄及七個主要章節處以潛藏密意的精簡英文說明各部的主題,這些像是咒語的文字是否有達到說明的效果?屬仁智互見,非我能妄斷。如果根據第3章的引言內文推斷,副標題講的是Asagami Fujino(淺上藤乃),"Fujino had ever cried in her childhood, but she had never felt any sense of pain in all her life."不過這樣描述也太有洞察力了(仿《俯瞰風景》/蒼崎橙子諷刺黑桐幹也的話)。"ever cry, never life"的意思可能代表淺上藤乃在廣橋對戰的末點,命懸一線之際心裡想的那句話:“From now on, if I can ever have my pain cry out, I'll never take the wrong path in life.” The dream about an unfree, but ordinary life emerges before me as if the images constantly changed on a revolving lantern.(詳見尖端版上冊p237:7-8;魔豆版上冊p182:7-10)

如果今後都能夠放聲喊痛―――我,應該不會再迷失而走上錯誤的道路。

那種不自由卻正常的生活,宛如走馬燈般浮現眼前。

那副標題又或許有些接近:”Those who did not ever cry throughout the endless nights would never realize the essence of life.”

改寫自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Göthe】,自然哲學家、政治家與文學家,1749年-1832年)的「未曾嚐過摻著淚水的麵包,不會懂得人生的滋味。未曾哭著度過悲淒的長夜,不足以陳述人生的真情。」(未曾以淚佐餐,未曾長夜哭慟,不足以語人生。)

歌德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今之德國)的法蘭克福,上述名言是引用其小說《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威廉·邁斯特求學記》,或譯《威廉·邁斯特的學習年代》)2部第13,《空之境界〈下〉‧解說》/笠井潔也曾提及《威廉·邁斯特》系列作品,尖端中文版翻作威廉·邁斯特的漫遊年代》則是該系列第二部曲。歌德可能取材自《聖經〈詩篇〉》80:5“Thou feedest them with the bread of tears; and givest them tears to drink in great measure.”(牛津英文版詹姆斯國王欽定本,與歌德同年代,1769年)原作是用日耳曼文(德文)書寫,而且該句名言是擷取小說內容的一小段,原本就無標題。蘇格蘭作家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1795年-1881年)1824年首先將該小說翻譯成英文,書名:《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卡萊爾是譯者,並非原作者)。句末的”ye heavenly powers!”來應該翻譯成「上天的威能」,但是因為緊接著下一句是”Through you the paths of life we gain,”,所以一般習慣都以「人生…」取代「上天的威能」。茲將德文與英文原文摘錄如下:

Wer nie sein Brot mit Tränen aß,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ächte

Auf seinem Bette weinend saß,

Der kennt euch nicht, ihr himmlischen Mächte.   -歌德德文版

 

Who never eat with tears his bread,

Who never through night's heavy hours

Sat weeping on his lonely bed,--

He knows you not, ye heavenly powers!   -卡萊爾英文版

 

Who ne'er his bread in sorrow ate,

Who ne'er the mournful midnight hours

Weeping upon his bed has sate,

He knows you not, ye Heavenly Powers.

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英文版(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美國詩人,1807年-1882年)

 

He who never ate his bread with tears,

he who never, through plaintive nights,  

sat weeping on his bed in grievous -

he does not know you, Heavenly Mights.   -現代英文詩版

人類因為含「識」(大乘佛教亦稱作「有情」或直譯「薩埵」,梵文:सत्त्व,念作:sattva),所以會自憐。自憐是「人性」存在的明證,人類可以藉由適度的自憐獲得存在實感,因而有助於重新振作。

痛覺殘留/淺上藤乃  

《痛覺殘留》/1998724日夜晚,廣橋之戰,由於藤乃突然變回無痛症,超能力亦暫時消失,式對於平凡普通的少女無法痛下殺手,於是只「殺死」她身上的慢性盲腸炎病痛,解了藤乃性命之危。《蘑菇與崇的一問一答》奈須補充說明,送醫後,藤乃的視力極度變差,但千里透視眼與扭曲的超能力卻恢復。之後藤乃選擇不同於巫條霧繪的另一條路-有目的的逃,《俯瞰風景》/蒼崎橙子稱這種選擇為「飛行」。(意義上接近佛教偈語「苦海茫茫,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痛覺殘留/淺上藤乃  

附註:《俯瞰風景》/1998年8月28日正午,蒼崎橙子還未與遭逢不幸又長期臥病的巫條霧繪見面,橙子意味深長地推論:「以前,她也曾是飛行的族類吧。」(隱喻巫條霧繪過去也曾勇於面對坎坷的人生,部分原文:飛行の部類,「部類」原是佛教典籍歸類用語,橙子的話讓人直接聯想到「天龍八部」,具有堅定信仰(意志)的佛教護法部眾。)依據當天下午,《俯瞰風景》/蒼崎橙子與巫條霧繪之對話,將「飛行」與「飄浮」兩者之絕對差異性整理如表一所示。(橙子所說:……沒能飛起來……」就是意指「無法鼓起勇氣來面對」。)

表一  飛行與飄浮之差異  

《忘卻錄音》劇場版/黑桐鮮花跑上學校樓梯攙扶一位長髮過肩,拄著盲人手杖的同學,就是淺上藤乃。

《未來福音‧daylight-October 1998漫畫》/199810月某夜,淺上藤乃為了拯救宮月,一位互不熟識的禮園學妹,同時也為自己,而重回寬廣大橋展開救贖。

貓咪小米獻給世人的福音:神創造人,讓人成就美好  

以下內容補充於2013年2月23日

西斯廷(Cappella Sistina,原為教皇禮拜堂)穹頂壁畫先知群像之一,座落在入口右上第一位置,神似公主容貌的德爾菲神諭聖女(Delphic Sibyl)回眸顧盼仰視者與先知撒迦利亞(Prophet Zechariah,推動重建聖殿的先知【對照聖伯多祿大殿】,並且預言  耶穌來臨。座落在禮拜堂入口正中首位,以教皇尤里烏斯二世【Pope Julius II,或譯儒略二世】為原型)。聖女曾警諭呂底亞國王Croesus,好戰者終致亡國。至於尤里烏斯二世為何百般容忍小米近似胡鬧的行為?教皇顯然曉得小米並非全然出自惡意,而且能完成如此曠世傑作的藝術家也只有小米。不過他還是常語帶威脅地說要聘用拉斐爾取代小米,藉機「平衡」一下。                 

德爾菲聖女和撒迦利亞先知  

小米為友人,知名才女科隆納夫人(Vittoria Colonna)畫的素描複製品/歷史博物館小米特展  

聖殤複製品/歷史博物館小米特展/暑假在高美館展出哦/約翰福音1:29      

聖殤(Pieta)原作/梵蒂岡聖伯多祿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聖殿入口右廊第一間禮拜堂(聖女彼得羅尼拉禮拜堂,Cappella di Santa Petronila)   

聖殤複製品/奇美博物館     

大衛複製品/歷史博物館特展/暑假在高美館展出,冷氣開放/撒母耳記上17: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